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恰当吗?常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句话是崇祯皇帝临死的时候说的,应该是他对自己执政十几年的总结吧?是不是还是比较贴切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0:37:28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恰当吗?常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句话是崇祯皇帝临死的时候说的,应该是他对自己执政十几年的总结吧?是不是还是比较贴切的?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恰当吗?
常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句话是崇祯皇帝临死的时候说的,应该是他对自己执政十几年的总结吧?是不是还是比较贴切的?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恰当吗?常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句话是崇祯皇帝临死的时候说的,应该是他对自己执政十几年的总结吧?是不是还是比较贴切的?
[原创]明朝崇祯皇帝“朕非王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的话语对现实的反思
文章提交者:wuyurenshen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事实上崇祯从来没说过这句话,是后人根据他的遗嘱总结出来的,他的遗嘱内容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意思是:我亡国,固然是因为我德行不足,上天的作对(是指当时自然灾害持续十几年),但也是这些大臣也害了我.....
为什么崇祯要这么说呢?崇祯可以说登极以来是对当时的局势非常清醒的皇帝,他深刻明了明朝的巨大危机,当大臣指责他求治过急时,他回答:此时不矫枉过正,太平何时可望?他打算面对现实,动员群臣一齐来找出弊端,甚至他本人就是现实的最激烈的批评家.崇祯四年,他借遭遇旱灾为题,敦促举朝反思,一口气列举了十一种严重歪风:一、臣下“事多蒙蔽”,不讲真话;二、“用人不当”,有才干、有能力者不能进用;三、“任事者推诿不前”,尸位素餐,得过且过,明哲保身;四、“刑罚失中,而狱底多冤”,司法腐败;五、“墨吏纵横,而小民失所”,基层官吏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六、“遵、永之援军,扰害土著”,派往遵化、永平前线的军队,扰害民众;七、“秦、晋之征夫,妄戮无辜”,在山陕两地征夫过程中,擅杀人民;八、“言官之参论,修怨徇私”,负责纠察政纪的官员,不秉公行使职权,而掺杂个人目的;九、“抚按之举劾,视贿为准”,地方要员根据贿赂,来决定对于属下的荐举或参劾;十、“省、直之召买,暗派穷黎”,各省及南北直隶,把徭赋的负担主要加之于穷人;十一、“边塞之民膏,多充私囊”,国家用于边防军事的粮饷,被大量私吞.
如果崇祯早生几十年,在那种时候做皇帝,也搞这么几下子,绝对是鹤立鸡群,绝对可以作为一个有作为、不平凡的皇帝留诸史册.可惜,明朝到了1627年这样的时候,这一切不顶用了,历史对于朱由检提出的要求,远多于此,也远苛于此.搁在往常,这么勇于破除陋政,已属难得;但现在,他不单要能破,更要能立,国家千疮百孔,危在旦夕,必须拿出办法来.在“破”的方面,崇祯做得不错,然而对于“立”,他却拿不出什么办法.
就主观言,他确实努力了.他曾说:“朕自御极以来,夙夜焦劳,屡召平台,时厪【勤字的古体】商确【榷】,期振惰窳【羸弱、懒惰、空洞等状态】……衷靖【《方言》:“靖,思也.”《字林》:“靖,审也.”衷靖,意谓自己由衷的想法】共尔位【诸臣】一洗欺玩颓靡之习,共收奋膺熙绩之功.”{174}这是事实,不是自吹自擂.里面提到的“屡召平台”,指皇帝亲自接见群臣,处理日常政务.这种情形,自武宗起六代天子,基本消失,朱由检不单把它恢复,并且一直坚持下来.他郑重承诺,除酷暑奇寒等过于恶劣的天气以外,“朕当时御文华殿,一切章奏,与辅臣面加参详,分别可否,务求至当”.
他对局面如此之坏的理解,落在吏治这一点上.他要以吏治为纲,纲举目张.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经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四朝,毁得最彻底的就是“士”这个阶层.信仰全丧,操守和职业道德也跟着土崩瓦解.大家全在坑蒙拐骗、损公肥私.
然而,崇祯虽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拿不出解决的办法.
[转贴]超级亡国臣:明末悲剧中的官僚小丑
文章提交者:liyu3455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十七世纪上叶,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汉家正朔朝代风雨凋零,只待最后一声丧钟的敲响.
可引为讽刺的是,那时的中国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高大的道德体系、最为健全饱满的文官机制、最为“先进”的人才晋级储备制度(科举),最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最为先进的沿袭唐代府兵制的军事体制.
当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占领太原即将经由宣大兵临北京时,崇祯皇帝质问兵部尚书张缙彦何以不知军情不派遣侦察骑兵?
这位国防部长回答说:骑侦需工食,臣部钱无一缗,无从侦骑.
21天之后,崇祯在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此前半月,崇祯在召对群臣询问国计时,对着一群哑然无语的高级官僚说出了他最后一句名言: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他的醒悟太晚了.
明末的中国官场,拥有着足以彪炳史册的超级亡国之臣,很多的史学家都爱从崇祯的性格悲剧来诠释悲剧的起源,也有很多的人把崇祯磔杀袁崇涣当作整个时代的败由,但是我们都遗忘了:在孔孟程朱的光辉思想指引下,崇祯只是一群无耻、无能、无良的小丑们的供奉和牺牲;当然,连带着一起完蛋的,还有我们整个民族整个文明的一缕曙光.
崇祯的死,是猛抽在虚妄虚伪地叫嚣道德道学礼义仁孝从来都在高喊民生至重的所有官僚脸上一记耳光.
从董仲舒开始的礼教天下仁德鼎鼐在崇祯死去的那一天全面崩溃,三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可能正在明白,所有冠冕堂皇虚妄虚伪的东西,在小丑的体系里究竟是什么东西是手中什么样的工具.
一、熊文灿
贵州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崇祯初年曾招降赫赫有名的郑成功的老爸海盗郑芝龙(降清,康熙年间被杀).
崇祯末年任兵部右侍郎、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他的志向是在闽粤岭南当个太平官,为此和朝中权要来往密切贿赂不断,博了个能干懂军事又清廉的好名声.
这一天来了个宫里的太监,据说是替皇上去广西采办珍珠的,熊总督怎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随即重礼侍侯全力逢迎,宴饮十日后,偶然席间提及中原战局辽东危机,太监慨叹国无能臣,使主上忧甚.
熊立即拍胸脯表态,扬声大骂廷臣误国,若蒙圣意让我去,怎能让战局糜烂至此!
却不想太监惊喜地站起身来表明态度:采买是假,替皇上查探您的态度和才能是真,以这些天对您的观察,您有雄才大略,平中原荡草寇,非您不可啊.
熊文灿哑巴吃黄连.
崇祯对于他本来将信将疑,这次试探的汇报却是非常满意,加上杨嗣昌的大力推介,很快就任命他以兵部尚书职衔兼任五省军务总理.后悔不迭的熊文灿先是上书大谈“五难四不可”,遭拒,不得已在广东招募火器兵二千作为护卫,成行前毫无主意的他又去和尚那里问卦,僧言:“招抚为上.”于是算是有了点主心骨.
刚刚接手军机,就被悍将左良玉逼得解散了护卫,于是向崇祯叫苦,希望给自己多调边兵,得到五千人后犹恐不足,又向皇帝上书说:我途经湖南湖北,看见稻谷富饶,这太招贼,皇上应该下令把农间的财物谷物都搬到城里,流寇看见没东西可抢,自然也就不战而退了.
奏章递上去,顿时成为当时的政治笑话.
杨嗣昌多年经营之后,剿灭农民军总算有了起色,名将左良玉在南阳击败张献忠,熊文灿立即实施招抚,连监军太监都看出张献忠不可抚,杨嗣昌更是坚决主剿,但是张献忠看出了庸才熊文灿是多么地希望兵不血刃建立奇功,派人送长尺余的碧玉两块和寸余珍珠两颗,哀书乞降,熊文灿不假思索地利马答应,并承诺立即发放10万人6个月饷银,(前后耗银二百万两)对于部下将领要求趁着受降诛杀张献忠的建议嗤之以鼻.
结果是张献忠不散一兵一卒,还占据了官方指定的驻扎休养地.
崇祯十一年九月,满清越长城奔袭山东,导致卢象生战死,孙传庭下狱,洪承畴调往辽东,这样调动的前提,是崇祯认为在安内的问题上张献忠等已经不再是威胁了(李自成已败于洪、孙).
于是这一年的冬天,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双雄会”,李自成到谷城拜会张献忠,获增兵马甲仗,元气开始恢复.
崇祯十二年初,张献忠修养完毕,于各处张贴告示,向当地人民宣告说:熊文灿“责赂金珠累万万”,“叛为所迫!”甚至将熊等官吏的受贿明细也张榜公布……官员们为什么要招抚为主终于真相大白!
熊文灿无地自容的同时却还恶人先告状,上书皇帝推卸责任,同时阻挠左良玉出兵,待到崇祯圣旨责令他免职“立功自赎”之后又不顾军情,逼迫左良玉仓皇出动,结果中了张献忠埋伏,精锐全丧.
在张献忠带领和影响之下,以前被招抚的各路农民军全面反叛,明朝的内乱自此再不可收拾,熊文灿的推荐人,恩师杨嗣昌也因张献忠袭破襄阳诛杀藩王而忧急病死.
熊文灿虽然被逮京下狱,但是他的愚蠢和无能直接导致国内战局的再度糜烂,正是经由他手,明王朝的两大敌手:张献忠和李自成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东山再起,而前期十年鏖战,成果毁在旦夕.
为什么要说亡国臣不批亡国君?
读到过很多痛斥明朝君王昏暴的文字,但是排除后朝诬谤的成分,明朝自永乐以后,诸多君主皇帝都深深陷于和文官集团的角力争斗之中难于解脱,崇祯就曾说过:朕与士大夫共营天下,(曾当廷引首辅周延儒入师座,尊称先生.相同的事情还见于万历与张居正)这个庞大无比构造复杂而精力旺盛的官僚集团对于帝权的制约在史学研究中往往避而不谈,但是事实上,内阁制度在明朝的稳固执政权是各朝各代难以比拟的,崇祯虽然是个权力欲旺盛的皇爷,执掌权柄十七年,却走马灯似地换了50位首辅,不能终信的性格缺陷是一方面,而始终难于调和与文官集团关系缓和找寻不着可以完全支持君权的辅相和代言人也是重要原因.
在最后的日子里,因阁臣坚持而不得不放弃南迁计划(对后世影响巨大,后文详述)的崇祯帝曾对首辅陈演半愤恨半无奈地说:
“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
这大概是通常史论中刚愎猜忌乾纲独断的明朝帝王少为人知的另一面吧.
批明末的这群官僚,(何谓小丑?除了熊文灿,后面还要举例讲到)就是想阐明自己的观点:国家社稷,其责,其义,绝非皇帝一人可以担当得了的,一直以来,都喜好把民族历史中溃烂的一面归咎于各式各样的皇帝,请问,这是不是反映了我们骨子里的某些烙印某些东西呢?民族强盛,我们归于明君大帝,国家衰败,我们归于暴君无能,那么,这个民族的前进与否先进与否是不是就仅仅取决于那四百多个形形色色的个人!?
我们在历史中可以看到,作为那个社会的实际统治阶层,明末士大夫在国家覆亡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度重要的不光彩角色,以至于一名边吏在最后的日子里上书崇祯,厉言:辅臣不足恃,国事不可诿!
我们接着来看在那样的年代里,程朱孔孟教养出来的士大夫大官僚们是如何演出自己的闹剧的.
二、吴襄
这位宁远总兵,正是日后名声大噪的平西王吴三桂的父亲.距离李自成攻破北京还有十数天的时候,阁臣首辅陈演和魏藻德为了不担“卖国”嫌疑,“碍于名节”,屡屡阻挠崇祯即调宁远前线关宁铁骑入京勤王,在吴三桂都已表示可撤的情况下,一群高官依然推委不已,谁也不肯动笔“拟旨”未来担负骂名,不得已下,提出个逃避责任的最佳折中方案:请吴三桂之父吴襄晋京召对,请崇祯与之商讨战计.
这时候,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快逼近京城.
崇祯问吴襄对要求关宁铁骑勤王的看法.
“祖宗之地,不可弃.”
崇祯安慰说这是自己的想法,与他父子无关,同时追问:你觉得令郎可以退敌吗?
吴襄放肆地吹嘘如果李闯敢来犯,臣子三桂定能将其生擒活捉,同时解释说过去左良玉和孙传廷之败概由兵数上的不见优势,这对于辽东兵不是问题.
那么,卿父子有多少兵?
吴襄猛然惊醒到崇祯的用意,立时不敢再吹下去,乃伏地认错说:名册八万,实则三万,余数概为空饷.
崇祯追问:三万人战力怎样?
吴襄进一步退缩:三万人也并非都是战士,真正能上阵搏杀的,只有三千人.
崇祯质问:三千人如何搏杀百万众?
吴襄诡称:这三千人非普通之众,平日都是臣与三桂以细酒肥羊纨罗绸绫养出来的,所以都是一当百的死士.
崇祯问,那么要调动的话,饷银多少?
吴襄答:百万!
崇祯惊问原由,吴襄镇定作答:此三千兵在外皆有地产,是否需要补偿?目前屡有欠薪,是否需要补偿?家属十数万,是否需要迁入内地?放弃宁远,关外百姓数百万是否该迁入关内?
崇祯不得不承认自己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了.
朝廷众臣依然在争论该不该放弃关外调宁远铁骑入京,内阁始终拖延迟滞,两次封驳皇帝的调兵圣旨,直到三月四日,崇祯才终于经内阁通过下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进京勤王.关外的吴三桂父子日行数十里,十六日才入山海关,等到二十日到达丰润时,北京已经陷落了.
吴三桂比起他的父亲来倒是有着武人的忠义,在留京的吴襄迅速投靠农民军后,吴三桂对父亲的劝降信答复说:你本该与贼拼命,差一些也该自杀报国,使我有戴孝号哭为你报仇的动力,现在你选择投降,那么,即便将来贼人把你绑在大锅旁来劝诱我,我也不会顾及了.
巧嘴的吴襄真的在吴三桂借得清兵攻到北京时被李自成绑在了城楼上作为要挟的筹码,吴三桂抽箭射杀看守士卒,暴怒的李自成下令杀死吴襄及其家属三十余口.
老狐狸吴襄倒是在那个短暂时刻为儿子赢得了短暂英名
满清的顺治帝曾经在祭扫崇祯墓(思陵)时失声痛哭说:
“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
谙熟明亡始末的顺治自有他的苦衷,但也是代替崇祯道出了内衷.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军东至高碑店,西抵西直门,攻城战已经开始,崇祯照例早朝,一班高官显贵懒散而立,面对皇帝诘问默无一语,愤怒至极的崇祯蘸水在案写下十二字,之后以袖抹去,身旁的司礼太监王之心只看见了六个:
“文臣人人可杀”.
不该杀的早杀了,该杀的却坐定庙堂高谈阔论,一无所为.
一群高级大官僚真的没有本事吗?
三月十九日,崇祯帝令后宫自尽太子出逃后,凄凉中与内监王承恩相对自缢,据说御衣上有血诏说,“朕登极十七载,三邀天罪……诸臣误朕也……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行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
而官僚小丑们的表演才刚刚开始.
到三月二十二日,崇祯的尸体才被发现,太监以芦席裹之,置于东华门外,后换柳木棺材,以土块枕头,只有两个和尚念经,四五个太监守护.世代食朱明俸禄的大臣们,只有二三十人前往哭灵,更多高官经过这里时,策马扬鞭木然漠然,看都不看一眼.
他们在忙什么呢?
在李自成开始攻城时,崇祯经济窘迫,苦筹军费,号召高官捐献银两助军,屡诏催促,结果只有太监曹化淳等每人捐了五万两(还记得前文所说吗?此时崇祯也只拿得出七万两了!)高级官僚们呢?
末代首辅(相当于国务总理)魏藻德被逼之下宣布捐献五百两!还记得那位阻挠南迁的前任首辅陈演吗?他连作戏都不肯,只是坚持说自己从来不贪赃枉法,所以一两也捐不出!事后在李自成军队的拷打下,这位陈大人却向大顺皇帝献银四万两!
那些达官贵人呢?嘉定伯周奎(国丈)面对女婿派来的太监坚持一毛不拔,最终连太监都忍不住撂了狠话之后才拿出一万两,犹自心痛不已!最后,和陈大人一样,在农民军的严刑下这位嘉定伯向新皇帝献银五十万两!(也就是这位嘉定伯,最终向李自成交出了前来投奔姥爷的朱三太子和永王、定王)更多的高官显贵在面对崇祯的“捐助”要求时东躲西藏,还装模做样地把家里的摆设都拿到大街上拍卖,以显示自己家无余财,甚至在紫禁城大门上写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更有甚者,京城部分官员太监还搞了个“公约开城迎闯”的集体协议四处拉拢名人高官集体签名!而带头的,就是开篇提到的那位连派一位侦察骑兵的钱都出不起的国防部长张缙彦.
还有一个令人扼腕的细节:攻入紫禁城的李自成在宫闱内四处严搜,最终车拉牛载掠走的金银数目达三千七百万之巨!曾经坚持斋素和停止苏杭织造,宫膳减半,甚至内衣袖口破损,避开大臣偷偷塞回衣内的俭朴持家的崇祯,假若泉下有知当自己为了百万军饷而大惊失色延误招军勤王时身边却有如此被手下藏匿甚深的巨财,也该是哭笑不得吧.
崇祯死去的第二天(这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崇祯已死),一支浩浩荡荡的1,200人的队伍来到李自成的行营前,这就是基本统管整个中国的整个官僚公务员队伍的代表队伍,大概从局级部级直到顶级,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他们的目的却是统一而坚定的,那就是在官僚集团一把手陈演和二把手魏藻德的带领下,向新权力的主人——未来的大顺皇帝李自成表示忠心.
威风凛凛的李自成大声呵斥说:你们“既负特宠,当死社稷,何偷生为?!”群官吓傻的吓傻,磕头的磕头,几个代表大着胆子表示:“陛下应运而生,愿留余生以事陛下.”却被李自成责骂道:“:“汝负汝主,我何用为!”
最终全部蹲下,由牛金星派农民军摸着官僚们的头点数,然后自报姓名职位简历以待录用,时人描述道:“平日……昂昂负气者,”如今“植立如木偶,任兵卒羞辱,亦有削发者,帕首(蒙了毛巾)伪病者,种种丑态,笔下难以尽绘.”结果自早至晚,折腾一天之后,只有九十余人得以录用,余者一概遣送大将刘宗敏处发落.
三天之后,跳槽应聘成功的一班人等迅速恢复了活力,他们开始在新的领域活蹦乱跳了,那就是对新主子“劝进”,在新领导的安排下,陈演等声泪俱下地要求李自成尽早建立新朝登基天下,名扬天下的复社名人周钟、魏学涟等更是辛勤笔耕,疏奏不断,甚至对赞赏自己文笔的牛金星口口声声“牛老师”(很有现代气息!)而且在四月间每到三六九吉日,则奉表劝进,不亦乐乎,奏章里把崇祯的败亡称之为‘独夫授首,四海归心”,结果险些引起群架,因为魏学涟等均对外声称这样的好文字都是自己的主意,为了版权,狗咬狗,一嘴毛.
有良知的时人感慨说:“天子侍从,亲信之臣,作此逆天丧心语,而犹自诩……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读中国古史,自汉以降,礼义仁孝忠充斥着华夏文明阴晴无定的天空,在理学道学都发展到极至的最后一个儒家王朝如何却以一幅并不可笑的群丑图滑稽收尾?人人高唱德行治国,食君俸禄为民请命的庞大官僚团队以道德为标榜以信义为标座,何以却屡屡于国无补于民无益?
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学会了把我们民族溃烂不堪的一面都推给暴君庸帝?把光辉灿烂的一面都归结于明君大帝?庞大官僚集团仿佛天际永远不褪的乌云横亘在苍天大地之间,汉,宋,明……君王要曲腰讨好它,黎民要曲意逢迎它,这团乌云意识形态吹不去道德仁义拂不散,在需要的时候,它会毫不迟疑地收起雷云电闪,踏踏实实地扮好小丑的角色.
其实这超级亡国臣的故事远远没有讲完,在短短的数十天之后,满清的铁蹄开始践踏中原大地,继而征服整个版图(这也是很多很多的人们最为得意微笑着津津乐道的地方),无数的官僚小丑还要继续登场,连轴演出,他们选对了时间,地点,对象,观众,导演……不会再有人指责他们了……一个民族的血性和灵性仅仅依靠自己糟践还褪不干净,还必须加上一只沾满血腥的游牧马靴的狠狠一踏.
明亡原因分析------崇祯也没有责任
文章提交者:wuyurenshen 加帖在猫眼看人【凯迪网络】http://www.kdnet.net
不是总结吧~!崇祯生性多疑,也杀错了很多人,好像很狠的样子,但到死的时候,说的话也算良言吧……
好像是这意思吧,并不是什么总结……
当然是错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除非那个国君是个傀儡,否则,国君一定是亡国之君,臣不一定就是亡国之臣,例如说,清末李鸿章卖国的事,难道清国是君主立宪国家吗?国家的决策人是李鸿章?把当时的实际君主慈禧放到哪里去了?李鸿章只不过是替罪羊罢了,而国民又不敢怪罪国君慈禧,所以就拿李鸿章当作泄愤的对象....
全部展开
当然是错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除非那个国君是个傀儡,否则,国君一定是亡国之君,臣不一定就是亡国之臣,例如说,清末李鸿章卖国的事,难道清国是君主立宪国家吗?国家的决策人是李鸿章?把当时的实际君主慈禧放到哪里去了?李鸿章只不过是替罪羊罢了,而国民又不敢怪罪国君慈禧,所以就拿李鸿章当作泄愤的对象.
收起
对于这句话,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做出大致如下的判断:
1、崇祯在位三十多年,换了数十位首辅,朝令夕改,最短的不过半年。
2、崇祯不信任大臣,在他手上被处死的首辅、总督、巡抚,也就是国家省部级高官有很多,大致应该是总督就有十几个,而巡抚就有二十到三十个。反而在他执政的后期开始如同他的兄长般信任宦官。
3、熊廷弼、袁崇焕有这样的封疆重臣不能用。记得熊廷弼第二次任辽东经略的时...
全部展开
对于这句话,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做出大致如下的判断:
1、崇祯在位三十多年,换了数十位首辅,朝令夕改,最短的不过半年。
2、崇祯不信任大臣,在他手上被处死的首辅、总督、巡抚,也就是国家省部级高官有很多,大致应该是总督就有十几个,而巡抚就有二十到三十个。反而在他执政的后期开始如同他的兄长般信任宦官。
3、熊廷弼、袁崇焕有这样的封疆重臣不能用。记得熊廷弼第二次任辽东经略的时候,临走的时候说只需皇上的信任。崇祯再三保证,但是没过多久又产生怀疑,撤换了熊廷弼,导致辽事大坏。
……
如此不是亡国之君么。
收起
只是不愿意看清现实而已。你要是看过历史正文的记载就明白了
恰当。
应该说,崇祯不是昏君,而是明朝帝王之间比较图强的一个。
但是能力确实不够,准备的说,是厉练不够。
他是什么时候登的基,十七八岁的年龄,对于今天的年青人来说,很多人还在父母面前撒娇,而他就只身一人进宫,承担起了这个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国家,他是因其哥无子嗣而继的大统,单枪匹马进宫,靠着皇权的威严,才剪除客魏阉党,还有有一点智谋的。
在太监集团魏氏倒台之后,他直接面...
全部展开
恰当。
应该说,崇祯不是昏君,而是明朝帝王之间比较图强的一个。
但是能力确实不够,准备的说,是厉练不够。
他是什么时候登的基,十七八岁的年龄,对于今天的年青人来说,很多人还在父母面前撒娇,而他就只身一人进宫,承担起了这个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国家,他是因其哥无子嗣而继的大统,单枪匹马进宫,靠着皇权的威严,才剪除客魏阉党,还有有一点智谋的。
在太监集团魏氏倒台之后,他直接面对的,却是在黑暗的官场上如鱼得水的群臣,这群当年东林党,也曾以清明刚正垂名,因受阉党的迫害而得到同情,但是,其掌权之后,其作为如何呢,欺上瞒下,贪污腐化,比魏忠贤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情况下,年少气盛的崇祯,难免让血气方刚的他失去理智和冷静。
明末,由于平辽和,剿匪耗用巨大,因此,崇祯苦于无军饷可筹,可是李自成进京之后,仅从北京大臣家,抄出银两数以千万计,可见文官集团的腐化、。
崇祯在剪除魏忠贤时,操之过急,锦衣卫和东西两厂,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可恶,是因为,史书是由文化人和官僚来写的,而这两个特务机构的职责正好就是监督官僚,其职责就是今天的中纪委,将这两个机构去除之后,官僚集团岂有不猖狂之理,所以,崇祯杀了一个又一个,换了一任又一任首辅,都不能解决问题,当权利的制衡失去之后,没有制约的权利就会导致腐败,进而动摇本已即将崩溃的国体。
如同奶粉事件一样,我们的总理其实一样无奈。
收起
其实崇祯在明末也算比较开明的皇帝了
但明朝已经是穷弩之末 很多是也不是他能左右的
并没有总结,仅仅是表达当时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