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哪些规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2:31:06

文言文有哪些规律
文言文有哪些规律

文言文有哪些规律
文言文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一、倒装句
定义: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 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②、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也叫状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效果:使表意更明确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公,豺虎也.”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三、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四、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LZ是指哪种文言文?
对句仄起平收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文言文词语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另外,文言文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有些不同,见 狂星1988 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