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或尽栗的或啥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23:36:56

一食或尽栗的或啥意思
一食或尽栗的或啥意思

一食或尽栗的或啥意思
初中四册《马说》其中“或尽粟一石”,课本注为:“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或,有时.”将“或”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译为“或许”,看作表揣度的语气副词;有的译为“有的”,视为表虚指性的无定代词.
以上三说各不相同,如果单就“一食或尽粟一石”这个句子而言,似乎哪一种说法均可成立,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语言中确实存在着几说皆通的多义现象;所以解释多义词,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必须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据篇解词的原则,依文度意,“或”是一个多义词,有多个义项,然而,我们若将上述三种说法置于具体的上下文中,则可发现其均与文义不谐.
“马之千里者”这一段,主要论述饲马者不知千里马的特性,不按“一食或尽粟一石”的食量去喂养,因而不能满足千里马的生活需求,不能使千里马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字,正是从食量方面突出了千里马有别于常马的特性.既是千里马,其食量总该是大而稳定的,每吃一顿保持足够的大致均匀固定的食量,此乃千里马食饱力足、日行千里的必要条件.如果食量是个不定数,“有时”一食尽粟一石,“或许”一食尽粟一石,“有的”一食尽粟一石,饲马者必将无所适从,焉能求得其千里之能?由此可见,上述三说均不妥贴.
清代阮元编纂的《经籍纂诂》(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版)注云:“或,常也.”陕西师范大学编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的《常用文言虚词词典》第82页注云:“或,表示动作行为经常是这样.可译为‘常常’、‘总是’.”今人徐仁甫先生编著的《广释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亦云:“或犹‘时’”,“‘时’犹‘常’.”在古代典籍中,“或”讲作“常常”、“往往”、“总是”是习见的.《周易·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意思是: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常常会遭到耻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意思是:为利禄所诱,为贫贱所迫的人们,总是东奔西跑.肖纲《雉朝飞操》:“避鹰时耸角,妒垅或斜飞.”毛处约《雉子班》:“窜迹时移影,惊媒或乱飞.”柳恽《咏蔷薇》:“或闻好音度,时见衔泥归.”杜甫《南极》:“岁月蛇常见,风飙虎或闻.”杜甫《覆舟二首》之二:“竹宫时望拜,挂馆或求仙.”可见“或”即“常常”、“往往”之义.《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或”亦应解作“常常”、“往往”,表示“一食或尽粟一石”乃为常事.如此,千里马食量之大而稳定才能充分体现.钱伯城主编的《古文观止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560页)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为:“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译文将“或”译为“往往”,甚是,课本当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