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习题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郎反与音馀[疏]笺一苇至喻狭○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2:54:14
古代汉语习题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郎反与音馀[疏]笺一苇至喻狭○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也
古代汉语习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郎反与音馀[疏]笺一苇至喻狭○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向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毛诗正义·卫风·河广》)
1.“杭渡也”是谁的解释?“杭”是什麼意思?
2.“[疏]笺一苇至喻狭”下面是谁的话?是怎样解释“一苇”的?
3.“苇韦鬼反”的反是什麼意思?
4.翻译以上这段短文.
古代汉语习题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郎反与音馀[疏]笺一苇至喻狭○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也
首先介绍一下这篇短文的背景知识:
《毛诗正义》实际上就是《诗经》的一种解读、解释版本.所谓《毛诗》,是西汉初期一个叫毛亨的人,为了帮助当时读书人的理解,对几百年之前的《诗经》的解释.后来又过了一百多年,人们又理解不了,东汉的郑玄又把《毛诗》给“笺”了一下.再过四百多年,人们理解郑玄的解释有很困难了,于是唐朝的孔颖达又给“疏”了一下.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毛诗正义》实际是孔子、毛亨、郑玄、孔颖达这4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的民间口头文学的整理和注释.其中“笺”类似现在的读书笔记,“疏”类似现在的学术探讨.
现在我们回答1-3题.
1、“杭渡也”,杭就是渡的意思,这里杭是“航”的古字,是借助水面交通工具过河的意思.“河”根据上下文和历史地理知识判断,就是现在的黄河,本文指河南河北之间的那一段.
2、笺一苇至喻狭,是孔颖达对郑玄解释的一种归纳.郑玄的理解是依靠“一苇”(一根芦苇)就能渡河,说明黄河很窄.孔颖达在后文中详细解释说,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的意思,而是一把芦苇.这一把芦苇,也并非真的说拿芦苇就能渡河,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因为当时卫国已经丧失了黄河以北的所有领土,从卫国到宋国不需要过河.
3、“苇韦鬼反”的“反”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以简单常用文字对非常见的文字进行注音的方法,叫反切.“苇韦鬼反”的意思是“苇”的读音是取“韦”的声母做声母,“鬼”的韵母做韵母,组成读音.这在孔颖达的“疏”之前,是郑玄的“笺”,也就是说是郑玄说的.
该篇短文的翻译如下:
谁说黄河宽,一根芦苇就能渡过去.
杭是渡的意思.郑玄解释说:谁说黄河宽,依靠一根芦苇,就可以渡河.比喻黄河狭窄.我不渡黄河,只是不想,而不是因为它宽.“苇”发韦鬼的切音,“杭”发户郎的切音,“与”的读音和“馀”相同.
孔颖达解释说:郑玄说一根芦苇来比喻黄河狭窄.“一苇”是说一把芦苇,可以浮在水上渡河,和独木舟、木筏一样,不是说一根芦苇.这句话是借渡河者的话(来说明黄河的宽窄),而不是说真有某个人渡过黄河从卫国去宋国.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卫文公在位的时代,卫国的领土在黄河以南,从卫国到宋国不需要渡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