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怎么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30:14
资治通鉴怎么学
资治通鉴怎么学
资治通鉴怎么学
应该怎样读《资治通鉴》?
--读《资治通鉴介绍》产生的问题
《资治通鉴》是文史类读书人的必读书,其价值自不必赘述.但是,这样一部大书,该怎样去读呢?
《资治通鉴》我看过一遍--只能算看过而已,不敢说读过--正文大致都无遗漏,但比较短的考异和一半左右的胡注都跳过去没看.至于卷末的《通鉴释文辩误》,则一页没翻.
近来计划秋后认真读一遍《资治通鉴》,带着“该怎样去读?”这个问题,作了些准备工作.其间,读了柴徳赓先生的《资治通鉴介绍》,我觉得此书对我的帮助很大.读后,进一步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故在此向大家请教.
《介绍》是本小册子,性质为面向初学者的普及读物,正与我的水平相称,故而受到的教益特别大.这是一九六三年柴徳赓先生的讲课记录稿,讲得深入浅出,非八十年代以来很多堂堂的“通鉴学”著作可比.读此书时有亲炙传授的感觉,师承传授所授受的治学方法本质就是一些读书的经验体会,这一般在哪里都找不到,故而格外值得珍视.
其中第九节正是“怎样读《通鉴》”.概述如下,〔*〕是我的感想.
一、基本方法:
首先,“不是翻书,而是念书,就是一句一句地念.”〔是念,而非看〕而不能一行行地看.
念的过程中要点〔现在的标点本其实也可以照样点的,况且标点本的正文和胡注都有个别错误〕,重要或感兴趣的内容要圈〔可用划线代替〕.
念的过程中,心要闲,多思考.不能赶任务.
二、手头准备好工具书:
《二十史闰朔表》〔此表汉太初前那段是错误的,可参用《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
《通鉴地理今释》、《地名大辞典》、《中国地图集》〔今天可以偷懒了,用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甚至可以用2CD的电子版,查询效率会提高很多〕
《辞源》
三、整体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一句一句点完,加眉批标题.〔这样自然放慢了速度,读时就仔细,且有概况有理解,读得扎实〕要十目一行,不能一目十行.
第二遍:查正史(主要是列传)核对资料.核对中理解《通鉴》的书法,同时对历史了解得更丰富全面.
第三遍:对《通鉴》有自己的心得,有议论.
钞卡片,为了整理保存资料方便,且加深理解.〔钞书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单为了整理资料,同时也是对重要段落的精读.钞书实为最精的精读,甚至有过于背诵之处.看是一行行看,念则是一句句念,钞乃是一字字钞,很多精微之处往往在钞写中有所发现领悟.〕
以上就是我对《介绍》第九节的概括.
柴先生出于陈垣先生门下.精读重要典籍,查溯史料来源,这都是陈垣先生对后学大力提倡的治学入门方法.
为什么读第一遍不要去过多思考议论呢?陈垣先生说:“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以我的经验,当日读第一遍时也加了些评点考据,现在再看,多是浅薄可笑的,自以为创见的地方,往往是出于孤陋寡闻或是误会了文意导致的.
我的第一遍比柴先生要求的第一遍差得太远,但不甘心再把第一遍的工作重作一次,而想把一二两遍中的任务合在我的此次重读中完成.由此,我产生的新问题就是:第二遍究竟该怎么读?细节柴先生没说.有些问题可以预想:核对材料的过程中如何保证《通鉴》的主线呢?是仅仅查相关的一点,还是通读全篇呢?全篇地读,无法保证通鉴的主线;部分地读,效率太低.前四史比较熟悉还好说,《晋书》以下则会很难办.
陈垣先生谈查证前人著作说:“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这可以作为参考,但我还是不清楚在读《通鉴》对读正史时,具体该怎么做.
我向大家请教的问题就是:查正史核对资料,这种“横通”的读法,究竟具体如何操作?
近日还看了一些书:可巧其中有个具体用《通鉴》对读正史的例证--《资治通鉴唐纪勘误》,周绍良著.
作者和柴徳赓先生一样,也是陈垣先生的门人,但他只在门下学了一年.在此书的后序里作者说,陈先生在入门时要求他精读《通鉴》,一字一句不能放过,必须彻底读通,不能有一个破句.看来他们这种研读《通鉴》的方法同出于陈门.(近世名家授徒,大多从点读某种大部头古籍开始.)
作者采取了一种简易的办法:《通鉴》,他只选读了史料价值最高的《唐纪》;参读《两唐书》,他只用了本纪对读,根本没有涉及列传.
限于条件,选读固然无可厚非,但他仅用本纪对读的方法虽然简明易行,但我觉得这种参读意思不大,和单读《通鉴》差不多.本纪当日作通鉴长编时必曾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其异同当是司马温公去取的结果.
书名《勘误》有些名不副实.虽有千余条,多为异同而已,恐多是温公所刊正之处.作者非但没有理解通鉴的去取之道,反而以之为可疑,因作勘误.此书十分之九以上都是此类,真正的勘误,不过数十条,(序中列举了其中的主要部分)其余都是价值不高的“本纪考异”.(远不如《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岑仲勉)此书只读那篇长序就可以了,精华尽在其中.
我觉得,作者对陈先生的第一个作业完成得不好,这部书虽经修订,整体的确只是学生笔记的水平.作者的成绩不好,从反面说明只用本纪对读是不恰当的,起码要旁通列传.
这个具体对读的例子总体是不成功的,所以还是没能帮我解决“怎样对读”的问题.
小弟献上一疑:司马光当年撰书是为了让大家这么来读的吗?窃以为陈先生的读法是学人的读法,这种读法当然不可废,而且是非常有必要.但是恐怕不符合著者的本意.
下面列出近期读的几种关于《通鉴》的书籍,必然遗漏了很多重要著作.如是民国以来的著作,希望大家指出,我好赶紧去补课.
《通鉴胡注表微》(1945)陈垣
此为近世名著,虽其中多有陈垣先生寄寓时事感慨的话,并非纯粹的学术著作,但毕竟作者功力深厚,读此书对理解胡注帮助巨大,彻底解决了怎么读胡注的问题.此书同时对通鉴正文的书法也颇有阐发.
《通鉴学》(1946)张煦侯
为近人早期的“通鉴学”著作.此书有整理排比之功,少独断创获之见,其第五章和第三章相对较有参考价值.作者读书不少,但似乎范围颇有限制,且见识较旧,眼界不高.其整理工作虽平常,但可谓扎实而全面.今人通鉴学的格局几乎全依此书,不过稍加增补而已.多半内容不过将此书翻译为白话.如此,此书于今日学者拼凑论文著作功劳甚大.
《资治通鉴疑年录》(1994)吴玉贵;尚未读
此次重读拟将此书过录于正文间.
《通鉴严补辑要》冯惠民辑;尚未读
严衍《资治通鉴补》不易得,以此代之.其校正部分多通过章校间接收入今标点本.但补正为章校所弃去,此次读时将严补过录,同时核对一下严补的出处,也是很好玩的.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
家有商务旧印本,可惜不在身边.胡注曾指出过目录所记偶有与正文不同之处.
《稽古录》司马光,
可以借来读,温公的这两种作品偶与《通鉴》有异同,应该参读.
近人还有崔万秋的《通鉴研究》(1934年)没能找到.
至于今人的“通鉴学”作品,相对较多.似乎都未能超出前人著作,故而没读.
最后还有一部名著,
《读通鉴论》王夫之(此书昔日看过一部分,未能通读.)
此书写得非常好看,读之令人忘倦.但正因其过于好看,让我总感觉心里不踏实.能独断而无考索,此为空疏之论.没有考索的独断之论,往往都类似书生谈兵,貌似有理,实是妄说.但此书作者见识卓异,不可以通常的空疏史论视之.作者能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代入当时情状以体味历史中的人事,往往对隐昧之处颇有发明.此书初学者不宜读,非对通鉴读数过,深思精辨之后方可读此书,其时必有裨益.初学者读此书,无益反损,所以我打算等几年再说.
著者本意我无从揣测.对于博通之士,自然不必用这么笨的读法;但陈垣先生的读法对初学者还是很合适的.
初学者随便翻看,固然开卷有益,但读书的收获和付出往往是成正比的.
查到一套书:《通鉴史料别裁》
辑录宋元以来有关《资治通鉴》及通鉴类史书的注释、辨误、考订、校补等著述为一编.包括:《资治通鉴补》、《资治通鉴外纪》、《资治通鉴地理今释》、《看鉴偶评》、《陆状元增节音注释义资治通鉴》、《校刊资治通鉴全书》(录考异、释例、问疑、释文辨误部分)、《通鉴要删》、《通鉴韵书》、《通鉴纂要》、《通鉴纲目引义》、《纲鉴总纪》、《纲鉴释语》、《鉴撮》、《两朝御批合璧》、《鉴史辑要图说》、《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通鉴答问》、《通鉴可法录》等数十种,为一部汇编历代通鉴学著述的集大成之作.《资治通鉴》原书及《通鉴纲目》等常见书,则不予收录.
精装,16开,20册,学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定价:4980元.
太贵了.
另,散见于各书的校正,如《困学纪闻》、《日知录》等,查起来麻烦.要是有人辑录出来做个“《资治通鉴》研究资料汇编”就好了.(“通鉴学”数十年,这种基本工作还没做.)
当小说读,越读越有味.第一遍往往摸不清头绪,某个重要人物刚刚出场时只是和龙套一略提一笔,后来发现此人重要了,再想找他的来历已经不知在前几卷了.读第二遍时,就会预先有所警觉,情况好得多.
至于说报着一堆资料读通鉴,赫赫,还不如直接读十七史呢.砸缸先生写书本就是要让人快速通览的.
欢迎和我一样的初学者来探讨,或是读过数次的过来人指教.
至于那些淹通古今的高人就不必赐教了,因为我不能象诸位那样能将历代地名官职了然于胸.水平差距太大,想受教也无从设法,故而不敢烦劳诸位.
近来又读了些书:
1-发觉严衍的《资治通鉴》补非常重要,乃是必读书.对此书的贬低似乎是陈垣一门学者的偏见.
但这书只在《续修四库》里见到影印本,没有单行.
2-《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中华标点本说已经收入其重要部分,这话是靠不住的.
3-岑仲勉的《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很值得参读,比他的《隋唐史》严谨得多.联想到周绍良的《唐纪勘误》内容不但不成,其实看书名就可知其妄诞.
另,前面说:要是有人辑录出来做个“《资治通鉴》研究资料汇编”就好了.
这个工作已经有人做了,据说陈国本的《通鉴大辞典》中共收集了九百余条各家对胡注指出的错误或补充.只是书还没见到,不知是否出版了?
今天去图书馆,读了崔万秋的《通鉴研究》.(七十年来没再版,只得去图书馆看.)
还借出初印的《通鉴胡注表微》,却很有点意思.
封面题“一山老先生正陈垣谨呈”,应是援庵先生手泽.这位“一山老先生”可能是章一山先生吧?
书中夹着一张拉丁文处方,为咳嗽药水.看药房地址让我感到很亲切“兴亚二区26号路”,虽无地名,可以肯定是天津,原英租界在战后接收,改名“兴亚二区”.原来都是英文路名,后来则用各地城市名称来命名街道.这时正在两者之间,用编号作路名,这是我所不知道的,史料中也少有记载.
其时为47年3月,章一山先生可能刚得到这册赠书,带着它去了药房,这时他已经快九十岁了.
不知这册书是怎样从天津辗转来到杭州的.
《二十史朔闰表》从汉高祖元年开始,你大约真的没见过此书吧:)
此表存在一些错误,分两类:汉太初前-由于推算方法的错误全错了;太初后-存在个别的局部错误.
太初前的错误已经被史学界大致公认,可能你不太熟悉情况,八十年代以来出的几种历日表都改正了这个错误.
非常的全了 寻找很不容易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