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如何将诗情,画意,哲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7:40:01
春江花月夜如何将诗情,画意,哲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春江花月夜如何将诗情,画意,哲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春江花月夜如何将诗情,画意,哲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南唐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为读者营造的艺术境界.这首诗向来以情、景与哲理的融会贯通著称:描绘融汇在月光水影中的江、花、夜,以景为主;描绘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以情为主;而在从景到情的过渡中,则表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如果从哲学角度入手,结合情、景的描绘来分析这首诗,可以看到:诗中既继承了历代文人墨客常见的人生探求,又表现了诗人独有的思考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悲壮浑正的哲学思考.在用清新流丽的语言营造出的静穆中含有悲壮、优雅中含有苍茫的氛围里,凝望夜空中孤独而饱满、皎洁而严肃的月轮,想着月光不仅照到了自己,也照到了别人,照到了自己所在的此处,也照到了可想而不可知的远方,自然会使诗人想到此岸有自己临风抚月,彼岸是不是同样有人在望月兴叹呢?“何处春江无月明?”除了对月光无偏无倚普照大地的感叹之外,似乎还暗含了一个奇特的意境,表达着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这与现代诗人卞之琳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表达的微妙而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艺术效果与后世“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情思也有相同之处.这种意境、情思上的呼应之处,体现了中国文人共同的思维走向,反映了他们在对月歌咏上一脉相承的传统,他们都能用极简洁的语言表现出这种极奇妙的境界,充分营造并展示广大的想象空间,令人神思驰骋,不可自制.“天低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面对着寥落天宇中悬着的一轮明月,月下奔流不息的大江,可以想见的是,诗人不是见到这幅景象的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只是无法知道究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江与月夜夜相伴,岁岁厮守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对诗人来说,这种没有起源的时间是很难进行形象的想象的,所以,这句诗里包含着诗人对世界起源的一种启蒙性的疑问与深刻探求.在现代理性的思维中,世界起源的前时间并不是绝对无限的,是可以从一定角度进行解释的.但在中国传统的诗性思维形式中,诗人只能发出一声不会有答案的疑问,来表现对世界起源的探索和思考.问题的答案对诗人而言是神秘的,甚至根本无从想象,所以,诗人的发问里自然地就含有了一种怅惘和迷茫的情绪.这种疑问、探求与失落的情绪并非张若虚一人所独有,上可以追溯到屈原的《天问》(其内容其实是“问天”),下可以寻觅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都是对同一问题不同形式的表达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