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通判、知县、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在何朝同时出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6:56:43
知州、通判、知县、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在何朝同时出现?
知州、通判、知县、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在何朝同时出现?
知州、通判、知县、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在何朝同时出现?
宋朝
宋代的地方政制
路级机构
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类似后代的“省”),作为行政监察区及军区,主要机构有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和提举常平司(仓司),合称“帅、漕、宪、仓”.其中除“帅司”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监司”.此外,还有其他路级机构.
宋初,设转运使作为征讨大军的粮饷官,也是地方及新征服地区的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后演变为路级财政长官,机构称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转运使、副使、判官,寄禄官称高的称都转运使.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①,具有监察官的身份,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监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的职权原属转运使司,淳化三年(992)一度设提点刑狱官,次年罢.景德四年(1007),正式设置提点刑狱司,成为常设的路级司法机构,后曾一度废并入转运使司,也有监察官吏之责,成为“监司”之一.正副长官为提点、同提点刑狱(公事),职权逐步扩大,兼及治安、军器、河渠等事.
熙宁二年(1069)末,诸路设提举常平、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成为“监司”之一.机构称提举常平司,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是督促州县推行新法的机构.元佑元年(1086)时罢废,绍圣元年(1094)复设,遂成定制,南宋初一度并入提点刑狱司.
政和元年(1111)设提举茶盐司,南宋绍兴五年(1135)将提举常平司并入,改称提举茶盐常平司,以后分设再合并后,称提举常平茶盐司,无茶盐地区只设提举常平司.
北宋末设提举学事司,管理本路所属州(府)、县学政.
两浙、广南、福建三路,设提举市舶司,以管理本路对外贸易及税收.南宋时两浙路一度废提举市舶司入转运使司.
北宋陕西路设“制置解盐司”,以管理解盐生产;另设有“提举出卖解盐司”,管理解盐专卖事务.
府、州、军、监
府、州、军、监是直属朝廷的一级地方机构.
首都开封府,设尹,由亲王担任;少尹虽设而不任.其他官员任长官称“权知开封府事”,简称权知府事、知府.陪都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尹、少尹皆设而不任,长官称知洛阳府事等,简称知府,皆兼留守.崇宁三年(1104),废“权知开封府事”,设牧、尹、少尹,亲王任职称牧,一般官员称尹、少尹.南宋首都临安府称“行在所”,长官称知临安府事,与普通府设官相同.亲王任职称尹,设少尹佐理.
宋初,各州长官为刺史,而没有节度使的州,以及新征服地区,首先“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①.不久,刺史成为武官的官衔,州长官称为“知州军事”,简称“知州”.又寄禄官(阶官)在二品以上及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则称判某府、州.
府、州又设通判为副长官.通判先设于新平定的地区,规定“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行施行”①,监督其执行政事.以后在武臣任州、府长官时,也派通判.后演变为州、府的副长官,大州、府派二员甚至三员,一般州、府只派一员,小的州不派,小州如由武臣担任知州时也派通判,边远地区即以通判兼任知州为长官.
州级军设于军事要地,州级监设于矿区所在县,通常只辖一、二县,虽与府、州同级而地位较低,长官称知军、知监,通常不设副长官.
县、军、监、尉司
在县级政权设置上,除三泉县(在今陕西略阳西南)北宋时直属朝廷外,县都属于州、府及州级军、监,通常以京、朝官任县长官称“知县事”,以“选人”任县长官则称为县令.还设有相当县级的军、监,设置原因及长官与州级的军、监相同,县级“军”则常保留县名,则设军使兼知县.
县级政权还设有丞、主簿、尉,小县只设其中的一或二职而兼任未设职的事务.有些则不设长官,而由县丞或主簿、县尉兼任.
个别县级政权不称县、军、监,而称“尉司”,只设县尉,这和本应设县令,而实际上只任命县尉兼任县令的情况不同.如永泰县被废为镇而隶属于盐亭县(今属四川),熙宁十年(1077)独立,设“尉司”统辖原永泰县地,称“永泰尉司”,只设县尉通管六案、仓库、刑狱等事,后改名安泰尉司.绍兴三十一年(1161),升改为安泰县(今四川盐亭东北).
宋代的政治制度,处于从隋唐三省制到元代一省制的过渡时期,北宋前期的“中书门下”(政事堂)实际上已取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行政效率较高.由于当时官名与职务分离造成的混乱,以及新设政权机构大小不一造成的权责失衡,促成元丰改制而恢复为三省六部制,六部制的恢复协调了朝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金、元、明、清所沿袭,显示其适应封建经济基础的生命力.但是,三省制的恢复,却不久即暴露其行政效率差而慢的弱点,虽屡经改进,但其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具有较高行政效率的职权集中的朝廷.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二省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三省、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等措施,为向元代只设中书省(或尚书省)的一省制奠定了基础.路级机构是元代行省的雏形,以及许多宋代制度和官称为后代所沿用等,这些都是五代和宋代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
http://china-culture.jlmpc.cn/%E5%85%B6%E4%BB%96%E5%8E%86%E5%8F%B2%E4%B9%A6%E7%B1%8D/%E5%8E%86%E5%8F%B2/%E9%80%9A%E5%8F%B2/%E4%B8%AD%E5%9B%BD%E9%80%9A%E5%8F%B2%28%E7%99%BD%E7%89%88%29/11/0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