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什么鲁肃要和吕蒙结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6:25:25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什么鲁肃要和吕蒙结友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什么鲁肃要和吕蒙结友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什么鲁肃要和吕蒙结友
15 孙权劝学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教学建议
一、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二、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三、可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三、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四、《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五、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