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变与不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4:46:51
话题作文 变与不变
话题作文 变与不变
话题作文 变与不变
一个人的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短暂的一瞬,是溅起即没的一朵浪花.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又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是享受还是煎熬,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如果检索一下人生的属性,那就是“在自己的哭声中呱呱垂地,在别人的哭声中黯然离去,这中间的一段过程就是人生.”有个文友在文章中如此为人生定义,我以为甚是精彩.那么人生的内容呢?周国平曾经这样给描述过:人生就是一道无限制延长的加法运算.人生的内容A+B+C+d……,人生的结局0,人生的意义(A+B+C+D……)×0=0.他的结论是:尽管人生的结局和意义都是零,但是人们仍然想无限制的延长那道加法运算,不厌其长,这就是生命的魔力.
是的,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长一点,谁又不希望自己在人生这道加法运算中叠加的都是辉煌和精彩,掌声和赞誉;谁又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之路是一条铺满鲜花、充满诗意、挂满硕果的浪漫之旅.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人生是严峻的,你真诚的付出未必就会收获满意的回报,愿望经常如色彩斑斓的肥皂泡一碰就碎.不说人生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孜孜的追求,常常被现实击碎弄得自己无所适从,就日常生活中的蝇头琐事也常常让人忧心忡忡、食不甘味.日前,有个好友因为夫妻之间发生了龋龉,至今冷战不止而郁闷不已.同在一个屋檐下十几年了,他自问也是个豁达坦荡的人,但唇齿也有磕碰的时候.为此,他感慨人生有时真的很无奈,好悲哀.确实,人生不如意处常是十有八九.想想自己一路走来也是踉踉跄跄、蹒蹒跚跚,经常被一些无谓的琐事所困惑,何尝不是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双休日,去探望一个已91岁在弥留之际的老人.她已经4天粒米没进了,昏睡在床上,眼睛微开,嘴唇微翘.妻子一个劲地轻声叫唤,她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偶尔合动一下嘴唇.她对人世还是充满着留恋.但是,灯枯油尽,她要想说的和表达的已经力不从心,连转动一下眼珠的气力都没了.一股兔死狐悲的情绪油然袭来,这不就是若干年后的我吗?我突然省悟,人生真的如周国平说的结局和意义都是零,到头来都是黄土一杯,无论你如何精心的去延长这道加法运算它的答案还是零.我们在精力旺盛时计较得来的无谓的得失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趁现在还健步行走在人生道上,让自己快乐点吧.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人生的征程上,有满树的鲜花也有满丛的荆棘,有坦平的大路也有泥泞的小道,有风和日丽的艳阳也有雨雪风霜的酷寒,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我告诉自己微笑着去面对吧.弥尔顿说过“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在现实中,工作环境,家长里短、感情受挫,无端生祸,……面对人生的波折和失败,有些人会悲切、沉沦、颓废,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早早地选择了零这个答案.其实不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人生对自己的种种磨难和不快当作是一种洗礼和财富,微笑着去面对.
所以,我对好友说,微笑着去面对吧,让自己快乐点.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得少,要想享受快乐就先学会满足.面对人生,面对现实,屏蔽那些不愉快,多去发现美好,多去干点自己想干又愿意干的事,让自己的人生充实点.尽量让自己的人生一路歌声一路笑的走到尽头.
历史如沙,蓦然回首,沙中已经没有痕迹,当你细细去品味和聆听时,沙却被风吹起,又我展开了一幅朦胧的画卷。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从老子的“小国寡民”走来,从孔子的“仁义礼志”中走来。从嵇康的阵阵打铁声中走来,原来不变便是中国历史的一脉相承。
曾经为东坡的坎坷之路惋惜。漂泊的...
全部展开
历史如沙,蓦然回首,沙中已经没有痕迹,当你细细去品味和聆听时,沙却被风吹起,又我展开了一幅朦胧的画卷。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从老子的“小国寡民”走来,从孔子的“仁义礼志”中走来。从嵇康的阵阵打铁声中走来,原来不变便是中国历史的一脉相承。
曾经为东坡的坎坷之路惋惜。漂泊的人历尽漂泊的浪迹天涯之苦。曾经暗自为东坡的固执所懊恼。然而从“大江东去”的豪迈中又体会到了文坛领袖的风采,其实不变的还有他始终报国之心。
曾经唾味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走狗,安庆之围的刽子手。然而翻开《曾国藩家书》,却领略的是曾国藩作为儒将的风采,一个清官的英姿。“内圣外王”或许就是追求的。也许只有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才是最中肯的“他是地主阶级里面最厉害的一个。他倚天照海的心境我无法明白,只是隐约看到了不变的是他的人生态度。”
二
“物是人非事事休,多少事欲说还休。”
似乎伴随着易安的只是易逝的黄花,不尽思愁。她曾经芙蓉如面,轻移莲步上兰舟,他曾经一腔心儿托明诚,她曾经历尽心心叶叶的缠绵,点点滴滴的呢喃,他更曾有花影压重门的感伤,这只是情感的感伤。
南渡,带来半生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痛,改嫁之苦的易安只能形单影只。面对武陵已远,易安感受到独自饮酒的孤独。那载起她青春年少的小舟却载不动她的忧愁。
中华民族的子女总是坚强的,易安便从思念与痛苦织成的网中挣扎出来,于是有了《金石录》《漱玉集》。那吹箫的人已去,故国已成空。易安以其子女的坚韧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的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的易安居士。
一个女子用瘦弱的身躯支撑敢于变化,适应变化的精神脊梁。
“无字碑上镌字满”,发黄的线装书再现了一幕历史,其中的是非曲折又谁能明了,不变的是一种心境,变得也是一种心境,独上高楼,还是壮志雄心?然而史书上的文字就由历史学家去评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