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乡愁 的赏析!求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21:39:11

余光中 乡愁 的赏析!求赏析.
余光中 乡愁 的赏析!求赏析.

余光中 乡愁 的赏析!求赏析.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在接受来自祖国大陆的记者采访时,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于30年前的《乡愁》.
由于余光中15年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译界的笔会,我们相约于他,没想到诗人竟爽快地答应了.
采访自然是从他的创作谈起,而“乡愁”又是双方共同的话题,余光中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刚刚与他谈妥,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年,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陆,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大陆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乡,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在武汉遍闻满山丹桂,探亲访友,与大陆学子对谈,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和了解.
他说:“初到大陆,所见所闻,令我兴奋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这些让我也产生些许失望.但此后去大陆多次,那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和兴奋.”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他说:“玄武湖,紫金山都变了,但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我接触了许多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错.尤其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设,魄力很大,又很踏实.”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他说:“我在大陆大学演讲时朗诵我的诗《民歌》,‘传说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场的学生和我一同应和,慷慨激昂,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感情.”
抗战时期,余光中随母亲逃出南京,日军在后面追赶,他们幸得脱险,后来辗转越南到了重庆.日军大肆轰炸重庆时,上千同胞受难,余光中幸好躲在重庆郊区.谈起这些浩劫,余光中说:“这些都激发起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万里长城万里长’,都会不禁泪流满面.前几年在东北访问时,青年时的歌谣仍萦绕着我.于是写下了‘关外的长风吹着海外的白发,飘飘,像路边千里的白杨’的诗句.”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他在美国上过学,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他说,中国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谈到台湾一些人企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他说:“吃饭要用筷子,过端午节,过中秋节,能改得掉吗?大家所信仰的妈祖,不也是从大陆来的?余秋雨等大陆文化学者到台湾演讲引起轰动,不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传的?”
余光中的妻子是他的表妹,江苏人,有着女性知识分子的韵味和气息.重庆时期,两人青梅竹马.他们至今都保留着一个特色,那就是在家的时候讲四川话.有次余光中到四川大学演讲,他征求校方,既然到了四川,是否就用四川话演讲,后来校方告诉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就用普通话吧”,余光中因此没能有机会显示他讲四川话的才能.
从香港返台后,余光中为躲避繁琐的事务和各种交际,一直定居在高雄,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尽管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幽默健谈,不失赤子之心.他每天坚持工作,上课、创作、编书,乐此不疲.他的近作不时被大陆报刊转载,一些大陆出版社要出他的作品集,他便不辞辛苦亲自校对.
“国立中山大学”环境优美,紧邻寿山风景区,南边是世界排名第四的货运港口高雄港,正西是西子湾,他的办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余光中面海低语:“在台北时办公室也靠海,不过是靠着台湾东海岸,我看着太平洋有什么意思,看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现在我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峡西面,尽管身在台湾,我可以眺望对面的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文/赵新兵顾钱江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在从前,我是王,是快乐而富有的,
邻家的公主是我美丽的妻。
我们收获高粱的珍珠,玉蜀黍的宝石,
还有那挂满在老榆树上的金币。

如今呢,如今我一贫如洗,
流行歌曲和霓虹灯使我的思想贫血。
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
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

台湾青年诗人杨唤在半个世纪前...

全部展开

《乡愁》
在从前,我是王,是快乐而富有的,
邻家的公主是我美丽的妻。
我们收获高粱的珍珠,玉蜀黍的宝石,
还有那挂满在老榆树上的金币。

如今呢,如今我一贫如洗,
流行歌曲和霓虹灯使我的思想贫血。
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
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

台湾青年诗人杨唤在半个世纪前写下的《乡愁》,读来真使人耳目一新,题目名《乡愁》,而整首诗却无一字言之,然而又字字饱含”乡愁”。
开篇第一句,作者便把我们带进他美好的过去,一个“王”字,颇使人产生泼天富贵的联想。作者为了达到其一唱三叹的目的,用错综的修辞方式,将一个单句的定语后置成并列付句,进一步突出了我的快乐和富有,点明了乡愁的第一个缘由。
次句转入对美丽的妻的怀念,作者似乎从不经意中点明了公主的真实身份,是对院的女孩,是青梅竹马的无猜两小,这就使他的怀乡之情更添几分。“遥想当年”的“小乔初嫁了”,何等的美满幸福!有美丽的妻相伴,虽南面王而不易的仙侣生活如今安在?怎不叫人愁肠百结这是作者产生乡愁的又一个重要缘由。
以下两句写美好的田园生活,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里的日子。安贫乐道的小两口,栽高粱,种玉米,忙的不亦乐乎,忙的有声有色;而傍晚,则在门前那老榆树下乘凉,数星星,望月亮,听金风吹动老榆树的天籁之声,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前程,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如在眼前,真是天上人间无由比啊!三个新颖而又生动的比喻,把读者引向了那无比优美和闲适的飘渺世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以上四句是作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一片烟消云散之后,追忆是如此亲切感人,仔细咀嚼,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乡愁是如何的绵长,深幽。
下面四句是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与感慨。首句紧扣上文,两个“如今”,反复与错综浑然一体,有气势,有力度;一贫如洗的比喻形象逼真,既是对下文的总领,又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颇具匠心。第二句写出了富有与快乐的矛盾,进一步与上文对比。一方面是“笙歌归院落”的富有冒油,另一方面又是“曲终人不见”的“斯人独憔悴”,本身就是一组鲜明的对比。感慨是何等的强烈,“乡愁”又是如此之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跳不动心,泪干血尽,然而又“欲罢不能”。“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我”能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还乡!”,“还乡!”,这是作者心灵里的唯一呼唤。然而繁华的城市街头已迷失了它自身,而“我”也因此迷失了方向,所以作者即以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来收束全诗。这里有“客舍似家家似寄”的无奈,也有“却把他乡作故乡”的自责。但我要回故乡的初衷决不会改变。正因为如此,才更痛苦万分。“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是一个移就句,但兼有双关之意,是反躬问自己为何如此矛盾,又是对造成后种结果的街头的大声责问——物质生活的富有难道一定要以牺牲精神生活作为代价?“我不知道走向哪里”也正是作者对那种醉生梦死般的生活的制造者的愤怒控诉和强烈声讨。全诗感情真挚,语言蕴蓄而流畅,音节活泼浏亮,使人不能不一读钟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