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试验的仪器;D.万物发展的规律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02:01:07
25.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试验的仪器;D.万物发展的规律还
25.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
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试验的仪器;D.万物发展的规律
还有解析ok
25.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试验的仪器;D.万物发展的规律还
选A
“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最早见于《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提出:“朴(道)散则为器.”认为“道”在“器”先.宋以后,对道器关系的不同见解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程颐、朱熹等认为“道”超越于“器”之上,如朱熹说:“理也者,行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行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把“道”和“理”作为维护封建伦理的理论根据.明清之际王夫之等认为“道”不能离开“器”而存在,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命题.清末有些改良主义者(如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道器》篇)认为“道”(指伦理纲常)是中国的好,“器”(指西方科学技术)是西洋的好,“道”是本,“器”是末,实质上是试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秩序(“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洋富国强兵(“器”)以进行某些政治改良的一种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