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试读:儒家哲学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4:25:04

《儒家哲学》试读:儒家哲学是什么
《儒家哲学》试读:儒家哲学是什么

《儒家哲学》试读:儒家哲学是什么
“哲学”二字,是日本人从欧文翻译出来的名词.我国人沿用之,没有更改.原文为Philosophy,由希腊语变出,即爱智之意.因为语原为爱智,所以西方人解释哲学,为求知识的学问.求的是最高的知识,统一的知识.
西方哲学之出发点,完全由于爱智;所以西方学者,主张哲学的来历,起于人类的好奇心.古代人类,看见自然界形形色色,有种种不同的状态,遂生惊讶的感想.始而怀疑,既而研究,于是成为哲学.
再进一步,我们凭什么去研究宇宙万有?人人都回答道:凭我的知识.但“知识本身”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若不穷究本源,恐怕所研究的都成砂上楼阁了.于是发生一种新趋向,从前以知识为“能研究”的主体,如今却以知识为“所研究”的对象,这叫做认识论.认识论发生最晚,至康德以后,才算完全成立.认识论研究万事万物,是由知觉来的真,还是由感觉来的真?认识的起源如何?认识的条件如何?认识论在哲学中,最晚最有势力.有人说除认识论外,就无所谓哲学,可以想见其位置的重要了.
这样说来,西洋哲学由宇宙论或本体论趋重到论理学,更趋重到认识论.彻头彻尾都是为“求知”起见.所以他们这派学问称为“爱智学”,诚属恰当.
中国学问不然.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宁说是行为的学问.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直译的Philosophy,其含义实不适于中国.若勉强借用,只能在上头加上个形容词,称为人生哲学.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系?
世界哲学大致可分三派: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专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中国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一切学问,无论那一时代,那一宗派,其趋向皆在此一点,尤以儒家为最博深切明.
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说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然则学问分做两橛吗?是又不然.《大学》结束一句“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格致诚正,只是各人完成修身工夫的几个阶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各人以已修之身去齐他治他平他.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适用这种工作.《论语》说“修己以安人”,加上一个“以”字,正是将外王学问纳入内圣之中,一切以各人的自己为出发点.以现在语解释之,即专注重如何养成健全人格.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万语,各种法门,都不外归结到这一点.
以上讲儒家哲学的中心思想,以下再讲儒家哲学的范围.孔子尝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自儒家言之,必三德具备,人格才算完成.这样看来,西方所谓爱智,不过儒家三德之一,即智的部分.所以儒家哲学的范围,比西方哲学的范围,阔大得多.
儒家既然专讲人之所以为人,及人与人之关系,所以他的问题,与欧西问题,迥然不同.西方学者唯物唯心多元一元的讨论,儒家很少提及.西方学者所谓有神无神,儒家亦看得很轻.《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亦说:“未知生,焉知死.”把生死神怪,看得很轻,这是儒家一大特色.亦可以说与近代精神相近,与西方古代之空洞谈玄者不同.
儒家哲学的缺点,当然是没有从论理学、认识论入手.有人说他空疏而不精密,其实论理学、认识论,儒家并不是不讲.不过因为方面太多,用力未专,所以一部分的问题,不如近代人说得精细.这一则是时代的关系,再则是范围的关系,不足为儒家病.
一、 性之善恶,孟荀所讨论.
二、 仁义之内外,告孟所讨论.
三、 理欲关系,宋儒所讨论.
四、 知行分合,明儒所讨论.
此类问题,其详细情形,到第五章再讲.此地所要说明的,就是中国人为什么注重这些问题.他们是要讨论出一个究竟,以为各人自己修养人格或施行人格教育的应用,目的并不是离开了人生,翻腾这些理论当玩意儿.其出发点既与西方之以爱智为动机者不同.凡中国哲学中最主要的问题,欧西古今学者,皆未研究,或研究的路径不一样.而西方哲学中最主要的问题,有许多项,中国学者认为不必研究;有许多项,中国学者认为值得研究,但是没有研究透彻.
另外有许多问题,是近代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儒家亦看得很重.在外王方面,关于齐家的,如家族制度问题,关于治国的,如政府体制问题,关于平天下的,如社会风俗问题.所以要全部了解儒家哲学的意思,不能单以现代哲学解释之.儒家所谓外王,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都包括在内;儒家所谓内圣,把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都包括在内.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标题“儒家哲学”四字,很容易发生误会.单用西方治哲学的方法,研究儒家,研究不到儒家的博大精深处.最好的名义,仍以“道学”二字为宜.先哲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谓道也.”又说:“道不远人,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学只是做人的学问,与儒家内容最吻合.但是《宋史》有一个《道学传》,把道学的范围,弄得很窄,限于程朱一派.现在用这个字,也易生误会,只好亦不用他.
外王方面亦然,“民德归厚”是道,用“慎终追远”的方法造成他便是术;“政者正也”是道,用“子帅以正”的方法造成他便是术;“平天下”、“天下国家可均”是道,用“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的“挈矩”方法造成他便是术.道术交修,所谓“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儒家全部的体用,实在是如此.
由此言之,本学程的名称,实在以“儒家道术”四字为最好.此刻我们仍然用“儒家哲学”四字,因为大家都用惯了,“吾从众”的意思.如果要勉强解释,亦未尝说不通.我们所谓哲,即圣哲之哲,表示人格极其高尚,不是欧洲所谓Philosophy范围那样窄.这样一来,名实就符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