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功高镇主这个词求大神帮助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像汉朝刘邦,明朝朱元璋都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0:35:04

如何看待功高镇主这个词求大神帮助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像汉朝刘邦,明朝朱元璋都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如何看待功高镇主这个词求大神帮助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像汉朝刘邦,明朝朱元璋都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如何看待功高镇主这个词求大神帮助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像汉朝刘邦,明朝朱元璋都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我们都知道“水,既可载舟,又可覆舟.”大凡贤明的人,都会如此管理人才:既利用之,又掣肘之.孙策就是这样的聪明人:张昭是一个很有文采、很有能力的人,所以张昭到了孙策那里,孙策让他当秘书长,把军务政务都交给张昭.当时北方的那些文人、士大夫以及名士都只知道江东有一个张昭,不知道江东有一个孙策.有人给江东写信,总是把这些功劳都归于张昭,张昭接到信他就紧张啊,这个事情怎么办呢?我把这些信给他看,好像我在炫耀自己,我不吭气瞒着孙策那我更加说不清楚了,好像我有个人野心,很为难.孙策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哈哈大笑,孙策说:你们知不知道齐桓公啊?齐桓公当年是把所有的军务政务都交给管仲啊,而且称管仲为仲父,就是叔叔,手下的人到齐桓公那请示工作,齐桓公说你去问我叔叔,再来请示工作,他说你去问我叔.旁边就有一个人说齐桓公了,“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为君其易乎?”齐桓公说,这个当国君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没有仲父之前我是很难的,有了仲父以后我就不困难了.他说国君有难有易,有劳也有逸,劳在什么呢?劳在找人,国君辛苦在什么地方?辛苦在寻找人才,一旦找到了人才他就安逸了.孙策把这个故事讲了周围的人,也对张昭说:“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还说,张昭就是我的管仲啊,我有了张昭难道我就没有功劳吗?难道我就没有名声吗?哈哈大笑.孙策非常大气,非常聪明.你要知道一个做臣下的人他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功高盖主,或者准确地说他最害怕被认为功高盖主,尤其是怕被他的君主认为他功高盖主.因为我们知道很多人杀功臣,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功高盖主啊,赏无可赏,才生杀心.孙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人才来辅佐自己,要让这些人才尽心尽力必须解除他们的思想负担.那么这个故事孙策就等于告诉大家,在我这里是不用害怕功高盖主的,我不怕你们功高盖主,你们也盖不了我.所以说孙策非常大气,而且聪明. 相反的例子也很著名:春秋时代,齐国有三位大将军——古冶子、公孙接、田开疆,这三个人功高盖主、狂妄自大.齐景公颇为顾忌,想除掉他们,但是却苦于找不到借口.齐国宰相晏平仲认为这种事情只能靠吃的办法来解决,便买了两只硕大无比的桃子,差人送去将军府.说由三位将军自行评论,推荐其中两位功劳最大的吃掉这两个桃子.当时,古冶子恰好不在,公孙接和田开疆就一人各自食用了一个,沾沾自喜.古冶子回来后,听闻此事,勃然大怒,他认为自己功勋比他们两位要大许多.功高而无桃,古冶子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侮辱,遂拔剑自刎.另外两位知道后,觉得自己功劳没有古冶子高,但是却贪食了桃子,羞愧难当,也旋即自尽.晏子没用一兵一卒,只用两只桃子便解决了三个勇士,解除了齐景公的心腹大患,其政治手段可谓是登峰造极.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其实,如果没有那两只桃子,齐国的状况也可能发生极大的变化! 但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为刘邦夺得天下的韩信,他的丰功伟绩已成定论,他的个人结局也有很多种看法.历史学家们认为,西楚霸王的成败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性格决定了命运”.对霸王而言如此,对韩信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淮阴候韩信,主要战绩有灭赵,伐魏、齐、燕、楚及秦,可以说整个汉家江山九成是他一人打下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功高震主,当君主对这样的将领已无可封赏的时候一般都会取了他们的脑袋,所以很不幸,结果韩信被刘邦勒死.据说是刘邦曾答应他不使其终生有“血光之灾”,真假不知,反正挺窝囊,如此不可一世的英雄,竟然死得如此凄惨,楚霸王如有知,是否可以含笑九泉? 曾国藩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他不会象古冶子它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南京,洪秀全病死,忠王李秀成被俘,幼主洪天贵被杀.历经咸丰和同治两任皇帝、长达12年的剿灭太平天国战争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值此欢庆时刻,“第一功臣”曾国藩深知:他即将面对的将不是朝廷的封赏,而是对他的猜忌.稍有不慎,自己就会遭遇兔死狗烹的厄运.曾国藩的政治判断是正确的:当时满清朝廷虽然下令曾国藩筹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但对他的疑虑却始终未曾削减.于是曾国藩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由,主动向朝廷请旨裁减湘军,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不是吴三桂,无意拥军自立,不是一个谋私利的野心家,而是忠于清廷的卫士.更耐人寻味的是,曾国藩在奏折中虽然大声请求遣散湘军,却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将落下贪权恋势之疑;如果自己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回乡,又会产生多方面的猜疑,可能有人认为他是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也可能被许多湘军将领奉为幕后领袖而招致清廷猜忌. 其实,作为卒子或者下属都是害怕功高盖主的,更准确地说,是怕主认为下属功高盖主!如果这样,那将是件很悲惨的事情.我们不否认有狂妄自大的人想功高盖主,这时主帅的人格魅力十分重要.俗话说“千里马易觅,伯乐难寻”,所以作为伯乐只需要慧眼识马,又何苦非要比千里马跑的快呢!千里马再快也终究是马,而伯乐如果将自己沦为马恐怕就什么也不是了.同样,卒子可能成为将,但是帅却只有一个,帅要做的就是指挥将,而大可不必一定要比将的武功高.道理很简单,关键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卒们可以妄想自己的位置,因为他毕竟只是个小卒,而帅如果对自己的才干不自信非要和卒们血拼到底的话,就等于自己否认了帅位,也否认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