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苏轼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3 00:34:11
求关于苏轼的文章.
求关于苏轼的文章.
求关于苏轼的文章.
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土禀〕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