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老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要求:需要简洁地逐条列明,不要发一大段的儒家的历史和介绍之类的.前两题最好按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0:29:19

儒家思想、老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要求:需要简洁地逐条列明,不要发一大段的儒家的历史和介绍之类的.前两题最好按照
儒家思想、老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的影响.
老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影响.
庄子的哲学思想.
要求:需要简洁地逐条列明,不要发一大段的儒家的历史和介绍之类的.
前两题最好按照不同的方面分条.

儒家思想、老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要求:需要简洁地逐条列明,不要发一大段的儒家的历史和介绍之类的.前两题最好按照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问礼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与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老子出关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发展时期
  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对道家应简单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实也是最浅显的道理.
  其实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实际拆分,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简单,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样,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没有定论,这就是道德经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实也是这句话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间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为非恒道)合起来就是:天地之道,实际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间万物,道道道,皆非恒道.还不够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译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规则,实际没有那么复杂,人人只要用心观察周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这个“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记,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这本道德经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会被推翻取代.而实际上,这种世间无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万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也大致是这个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万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时候.
  常道,世间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万物皆有始有终.
  这两种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其实你可以试试,把这六个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也精妙的应扣了道家万物循环、太极常转的中心思想.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呵呵,其实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谐和循环.
  只要你快乐乐、平平安安、看透自我、包容他人.
  你就已经可以算是老子的弟子啦!
  1.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约生活春秋末期,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 老子故事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象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蓬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
  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