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6:29:23

鲁迅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鲁迅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鲁迅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从鲁迅生平看鲁迅对创作思想的选择
  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鲁迅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即1918年他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笔名“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顶尖级大文豪,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有短篇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书信集和《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并且翻译了大量外国书籍,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为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他极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阔了广阔的天地.
  鲁迅从小就受了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陶,之后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他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一、早期论幻想与个性主义思想
  鲁迅在南京求学到去日本留学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物学堂.接触到了《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阅读了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1902年他2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特征、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好些.”个性主义思想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他所强调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中,可以看出受尼采思想影响的痕迹.但鲁迅主要是从尼采思想那里汲取一种“图强”的精神,他呼唤精神界战士、主张与阻碍进步的庸众作战,其目的在推进整个民族的进步.《在酒楼上》 的吕纬甫就是一个带有强烈个性主义色彩的反封建战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则由一个奉行“民主”、“博爱”的人道主义者和民主战士,蜕变成一个对世人冷漠悲观的消极的个性主义者.小说对这两个人物性格变化的悲剧表现出沉痛的哀伤和深刻的同情,对造成这一悲剧原因的强大封建传统势力和黑暗社会环境表现出强烈的悲愤和难解的彷徨,表达了鲁迅对吕纬甫式的人道主义和魏连服殳式的个性主义及其社会背景原因的批判精神.
  二、国民性思想问题
  在寻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进程中,鲁迅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劣点,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因此决心“先行发露各样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日本就是通过西方的医学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但日本军国主义的势力也在同时发展着.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解剖课的成绩得了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1906年,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茁壮而麻木的“看客”给他留下了终身不灭的印象,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在批判国民性弱点上鲁迅写了很多作品,主要是他的小说集和杂文集,有《呐喊》、《彷徨》、《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而在他的作品中《阿Q正传》是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和“革命”理想,以及总是摆“先前阔”和以丑为美的心理模式都批判了国民性.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他的良苦用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沈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特别就小说《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三、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鲁迅小时候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对社会的思考中他认识到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狂人日记》.当时是文学革命开始时,鲁迅正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古碑,对传统文化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他这时应《新青年》同仁之邀并答应写作小说,一方面含有应和“前驱”之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寂寞,而《狂人日记》就是鲁迅这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因此,直接地表达了鲁迅积压了多时的对传统的愤闷,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喻为“吃人的筵度”,而传统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度的厨房”.能说出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这种人也只能是“狂人”.他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以一个“战士”的身份,表达自己对社会黑暗的感受,对病态的社会现象的感受,对愚弱国民灵魂的感受,倾吐自己虽身处重重黑暗包围之中,孤身战斗,却“偏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的内心要求.虽然鲁迅有他的伟大和深刻,但鲁迅自己却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同黑暗进行战斗的“战士”来看待,他曾称自己的文学为“遵命文学”,把自己称为新文化营垒中的“一卒”.
  四、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
  1918-192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这些都显示出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
  五、对比手法的运用
  鲁迅是一个生性刚直的人,他的身上没有丝豪奴颜和媚骨,“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同时当时他所处的时代又是处在社会变革的交接口,目睹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所以,在那个思想混沌的年代,人们迫切希望从旧生活中走向新生活的道路.这一些都使他的思想处在一种矛盾遭到徘徊之中.另外新旧文化运动斗争如火如荼,而且在这场斗争中他本人又时时处处在明明暗暗地攻击之中,如此种种对立的现实与思想影响着鲁迅,不断地撞击着他灵魂,使他时时地处于几种对立的斗争的漩涡之中,流露于笔端的自然是新与旧的对立,悲与哭的纷呈,苦味与欢喜的释情.正如鲁迅解释为什么写《朝花夕拾》所说“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只不过鲁迅以后的创作并没有停留于“出土”,而是有更多的针对现实的“泄愤”之作了.
  鲁迅的作品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鲁迅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是非和爱憎.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动机是彻底的为人生,为社会的艺术派,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写实主义者.这也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主题,一般来说,这样的倾向的表达,都是寄寓在一定的形象之中的,但鲁迅的作品中又往往不是直接的作出评断,主题的表达是通过对作品中可以直面的具体形象来表现的.“一切可以被讽刺的东西,常常有不可以被讽刺的东西相对照”(冯雪峰语)使得鲁迅在创作中,形介的对照占据了他的思想的大多数.如《孔乙已》中的作者写此文之意在于表现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凉薄”之意如何显现于读者的思想之中?直接地说教自然不深刻.而通过已入学的丁举人的各方面的优越性与没入学的孔乙己遭遇前后描述,可以在不经意之间自然就表现了“凉薄”二字,这样的对比方法对于表现是非爱憎的思想是极其有效的.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这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
  通过对他的生平的研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的精神,理解了他的创作思想,并且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现在在回头看之前读的那些读得不懂得作品,现在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鲁迅虽然已经逝去,但是精神将会永远地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