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2:26:56
冯骥才的故事
冯骥才的故事
冯骥才的故事
作家冯骥才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一次,他出访美国.当与一位美
国朋友路过富人区时,他问:“你怎样看待这些富人?”美国朋友平静地笑了
笑说:“我很羡慕他们,但不嫉妒他们.”回国后,冯骥才有一次与一位中国
朋友也路过一处豪华住宅区,于是又问了同样的问题.你猜那人怎样回答的?
他恶狠狠地说“我恨不得把那些富人都宰了!”冯骥才的这个故事触及了一个
已经深入骨髓的传统观念?不患寡而患不均,并成了“仇富”心态的生动注脚.
如果每个人手里都只有一块钱,大家虽然觉得少,但觉得心态平衡;如果
其中一个人手里捏着一百元,而其他人握着五十元,就有可能引起众人不满,
并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所谓“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便可作为
佐证.在市场经济时代,变态的“仇富”不能说没有,但当今不少人对贫富差
距的拉大已是等闲视之.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不患寡”是不可能的,问题
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在患“不均”?是否所有的富人的钱都来得正当、不值
得仇视?
刘晓庆因为偷税惹祸上身,房产被拍卖了.然而,偷税而富的又何止刘晓
庆一个?据说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许多知名企业家都深
情忏悔了自己曾经的“原罪”.这些声名赫赫的企业家敢于坦诚面对当年的过
错,其勇气无疑是令人钦佩的.从他们深情的“忏悔”中,人们看清了一些富
人的“小辫儿”.刘晓庆的“小辫儿”被揪住了,但是还有多少富人的“小辫
儿”可揪?
有人公开说,许多富人正是依靠着偷税漏税才得以发迹.直到今天,富人
的纳税情况仍令人齿寒.有报道说,短短20年间,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迅速
完成资本积累,然而这些占有财富80%的人,所交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总量的
10%,而工薪阶层却承当了43%的税赋.有关方面测算,全国每年仅个人所得
税就流失1000亿元以上.若有些富人因偷税逃税而富,因违法而富,因越轨而
富,因与权力勾结而富,这种“富”难道百姓“仇”一下都不行?
实际上,百姓既“患寡”,更患“不均”.什么是“不均”?也就是不公
平.就拿纳税来说,公平税赋、依法纳税体现了社会公正.一部分人偷税逃税,
不仅触犯法律,而且也是对国家和其他人利益的侵占,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恶意
破坏.个人所得税其实只是富人饭碗里流出的一点汤,而有些富人往往连这点“
汤”也舍不得留给社会,实在让人扼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的口号已
耳熟能详.应该承认,各人的天赋和后天的市场适应能力是有区别的,市场经
济避免不了贫富差距,关键看富人的财富是否取之有道.
对富人的不义之财、不法之财,不但应该“仇”,而且还要“查”,要“
罚”,否则何谈公平、公正?何谈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据说,刘晓庆房产被拍,
再次给违法致富的人敲响了警钟.一些人由于害怕揪过去的“小辫儿”,正加
速资本外逃.于是,有人开始替富人呼吁:放弃对富人“原罪”的追溯,对富
人实行“税收特赦”.其理由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量国内资本外逃,有利
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笔者认为,是否对富人“税收特赦”,要靠政府和法律
说话.但是,如果对违法者既往不咎,采取“特赦”,政府怎样取信于民?公
理又何在?呼吁对富人“特赦”的人放大了资本外逃的危害性,忽略了经济环
境破坏的危害性.其实,如果对富人的不法行为听之任之,进行“特赦”,那
么,就无异于对富人违法的庇护和怂恿,无异于助纣为虐、养虎为患.一旦不
法富人有恃无恐,市场经济环境必然严重恶化,社会稳定必然难以得到保障,
经济就会走向衰落.不能仅仅看到一些不法资本的外逃,更要看到经济环境的
破坏对外来资本的阻碍,对经济发展的冲击.
请别笑话冯骥才故事中的那位中国朋友,或许他的偏激心态正来自于对社
会不公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