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和范进相比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7:55:44

孔乙己和范进相比较
孔乙己和范进相比较

孔乙己和范进相比较
孔乙己PK范进
孔乙己和范进是中国文学人物长廊里的著名形象,他们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的知识分子,堪称标本.
今天让他们PK,从个性分析的角度来解剖这两具标本,进而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荼毒.
放弃VS执着:
孔乙己和范进都有着一蓬花白的胡子,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两人的年龄是相当的,然而两人对于科举功名的痴迷程度却是有高下的.小说里写道:“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我们抓住“终于”这个词来看,孔乙己当年对于科举功名也是相当的热衷的,想必也经历了多年的艰苦打拼,然而最终一无所获.从这个“终于”我们还能明白当他在小说中出场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彻底放弃了科举的梦想,只是凭着一笔好字,混碗饭吃罢了.相比之下,范进对于科举功名的热心从来没有黯淡过,可算得上是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小说里这样描述范进的落魄潦倒:头戴破毡帽御寒却身无棉衣,单衣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虽然已经是五十四岁的高龄,但他还是瑟缩地走进考场,这显现出他对科举的异常的执着和痴迷.工夫不负有心人,范进的这种执着和痴迷,终于让他遇见了恩师周进,周进看他年老,从他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顿生恻隐之心,舍与他一个秀才的功名,这对范进来说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更激发了他对科举功名的热心,从此叩开了科举的大门.
然而孔乙己对于科举功名的由热到冷的放弃,和范进对于科举功名的一如既往的执着,并非是造成他们不同遭遇的根本原因.范进后来的飞黄腾达有太多的荒唐,这只是偶然,孔乙己的最终归宿才具有必然性.把这种偶然和必然放在一起品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封建科举的荒谬.
懒惰VS坚忍: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连钞书糊口的营生也不愿老老实实的去做,他又如何能数十年如一日,在忍受贫苦的同时还能孜孜不倦的一心只读圣贤书,坚定不移地朝着科举的独木桥上行进呢?我们可以这样大胆的猜测,孔乙己对科举功名的放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懒惰的品性.而这种懒惰的品性由何而来?却正是这种封建科举教育,所谓“万般皆下品”,孔乙己的圣贤书读的不怎么样,倒是落下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病根,对自食其力的体力劳动的轻视,是孔乙己懒惰的思想根源.反过来,孔乙己这种懒惰的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追求科举功名的坚定性.这真是一组荒诞的悖论.相比之下,范进则要坚忍的多.为了科举功名他能忍受饥寒交迫,为了科举功名他能忍受丈人刻薄的羞辱与挖苦,为了科举功名他能丢下老母妻子,任由“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老母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在追求科举功名的路上,范进显示出了一种近乎残酷的坚忍,这种残酷既指向自己——不顾尊严,也指向家人——不顾亲情,当然也会无情地指向更多的人,令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恐惧.
所以鲁迅对孔乙己持有一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复杂情感,而吴敬梓对范进则是无情的鞭笞与嘲弄,还让他发了一回疯.
失败VS成功:
孔乙己在征战科举功名的路上,一无所获,最终被人打断了双腿,凄惨的死去.但是从这个失败者身上还能看到一丝人的气息.你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件长衫虽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一直穿着它实际上是在可笑的维护自己并不存在的读书人的身份和尊严.在酒店小伙计的眼里,孔乙己的“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邻舍孩子“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虽然我们还能从孔乙己的身上看到一点残留的人性的光芒,但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荼毒的人,一无所长,只能成为人们取笑作乐的对象.而范进成功中举后,马上对丈人端起了老爷的架子,称呼也由原来的“岳父”改为“老爹”.张静斋送钱送房,对范进表现的是慷慨大方,亲切友好,实际上是利用范进,帮助范进迅速地进入“老爷”的角色,将本来就缺乏修养的范进带的更坏.范进的母亲去世不久,范进就跟着张静斋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借口“遵制”一连换了几双筷子,但却“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看来在范进平步青云的同时,他身上本来就匮乏的人性也更快地加速了消亡.我们看到是一具更加卑劣虚伪的行尸走肉.
由此看来,封建科举对于知识分子的戕害之深正在于它对人性的扼杀.无论失败还是成功这种扼杀都在上演.失败如孔乙己者从此沦为废人,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成功如范进者从此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加速了人性的沉沦.

1、 清高和自卑的比较
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

全部展开

1、 清高和自卑的比较
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
而范进却懦弱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他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盘缠时,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范进的自卑自贱的性格在随着他考中举人的进程中逐渐减弱,这也只是针对胡屠夫、众邻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我们可以推断,在高官面前,范进仍然会是一幅卑怯畏缩的奴才嘴脸。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而范进则只记住了八股文章,并钻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贱中苟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腐儒的代名词。
2、 迂腐和圆滑的对比
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孔乙己抱着过时的陈腐的观念不放,生活在一个激昂不安却已前进的社会里,难免不会显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
与之相对的范进却表现出了圆滑的性格,范进的这一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张乡绅的交往中。当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攀附,说了这么一番话:“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的回答是:“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其实范进明智张乡绅的攀附之词是无稽之谈,却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给予了认同。这正是范进世故圆滑的表现。这在范进以后的行事中仍然随处可见。
孔乙己的迂腐是腐朽理念的表现,也是自抬身份的行为。而从范进的圆滑中可见他城府颇深,谙熟官场陋习。
3、 善良和虚伪的对比
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然而这个人的性格却有善良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这一情节中看得出来。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决难有这样的行为。另外,他教小伙计写字也是出于真心实意。
范进的表现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当范进在胡屠夫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不会要他接济,却说了这么一句话:“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这就充分说明范进是虚伪的、狡诈的。这一性格仍然贯穿他的一生。在他母亲死后,一次与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在宴席上不肯用银镶杯箸,以证明他对母亲的“孝顺”,却在燕窝碗里拣出一个大虾元仁子送到嘴里。这恰恰说明他是虚伪的。
孔乙己的善良为自己赢得了同情,而范进的虚伪则招来了指责。
4、 自我安慰和脆弱神经的对比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其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穷困潦倒的苦相,正是他精神无所寄托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他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并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取笑声中自我解嘲,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价值的彻底崩溃后的结果。
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屡考屡败,心灵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试失败一次,压力就膨胀一倍,一旦侥幸成功,这一事实强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经,当下意识的痛苦一旦解脱,他就完全失掉全部精神。才会出现那种疯癫的状态。这说明范进的神经是脆弱的,精神是麻木的。
孔乙己和范进是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这与两个人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的作业也是这个 呵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