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与人生价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10:02:47

老子思想与人生价值
老子思想与人生价值

老子思想与人生价值
“道”范畴是老子哲学中最高的范畴,当然也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建构基础. “道”范畴在这里兼有本体论和生成论的意味. 张岱年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中,宇宙生成论说和宇宙本体论说,往往是相互统一,相互结合的……老子的道既是‘万物之母’又是‘万物之宗’;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有天地万物的存在依据. ”
  老子哲学中,宇宙生存论和宇宙本体论是混而不分的.如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曰之为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显然是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对道做的解说.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产生了天地万物.
  但是老子的道还具有本体论的意思.如他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宗”在这里是根据的意思.老子还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作为万物之母,产生了万物之后,并没有消失,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成为其成长发展的内在根据.这是典型的本体论说法.
  老子认为认为,人和宇宙都是由作为本体的道派生的.道和宇宙万物是“一”与“多”的关系. “一”产生“多”.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多”回归于一. “多”中之一的人道是天道中重要的一环.老子进而从道的复归想到人性的复归.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淳朴本性作为人之所以为人,作为作为至善至美的人生价值观的内在依据,自身正是本体的道、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的延伸.天道和人道本来就是内在的统一的——天道内在的要求人道与之相符合,人道复归于原初的道又是人道运动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了人性的复归,达到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生的合一,才能进入至善至美的境界.老子的开创性就在于力排人道天道的外在性,开始将其作为世界对立而又关联的两端来考察,在中国历史上首创性的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论证二者的统一性,开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之滥觞.
  (二)“域中四大,人居其一”——人的觉醒与个体价值的高扬
  老子的时代是人类主体复兴的时代,人在与天自然的斗争中自我意识一步一步的走向觉醒.基于对天道与人道的内在统一性的觉解,老子提出了重视和肯定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特殊方式.
  首先,人在自然界究竟占有什么地位?老子明确的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人居其一”宇宙虽大,人在宇宙中并不渺小,并非无足轻重.人应该自珍自贵,自爱自重.将天地与人相提并论,表明老子对人内在价值的肯定,基于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关注,老子猛烈的抨击了当时的统治者不把人当人看的非道德的行为,并警告统治者对人民要“无押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老子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理性意识、人的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古代先哲对原始的生命一体原则的突破和超越.
  其次,对人的觉醒意味着对鬼神支配人的思想的怀疑和抛弃.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就是说,只要人们依循着道,鬼神就不会对人起作用.老子的态度非常的明朗: “牛鬼蛇神”在道的面前没有任何的意义,道及其派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老子就是这样通过对天命及鬼神的否定和扬弃来推崇道,进而推崇人,因而人的价值不过是道的价值在人身上的彰显而已.
  最后,老子思想最珍贵的部分在于其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个体主体地位的张扬.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地位和价值最终都要落实在人的个体层面上.“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众人皆有余,而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在这里刻画了一个得道的圣人独特的个性和心理意识.而这种独特的个性和心理意识集中的体现在“独” “异“二字.老子在个性扭曲,大德丧失的时代高歌自我,宣扬自珍自贵,自爱自重,自存自保的重要性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三)“婴儿”和“水”——老子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的设定
  先秦诸子人生哲学中对人生境界的描绘中,老子的境界说可谓别具特色.建构在“道”的根基上的老子哲学具有鲜明的反传统意味.而这种境界说的特点集中的体现在“婴儿”和“水”两个意象上.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只能是自然般、原始的婴儿般天真未凿的境界.“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里的“婴儿”、“赤子”是自然原始状态的人化,是人化的自然.婴儿境界所以成为理想境界在于婴儿的状貌犹如透明真纯的白板,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它不为外物所累,不因外物移其性.而婴儿这中淳朴天真,柔弱精纯,混沌至极,自身圆满的性质是最接近于道的人生状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因而,在老子的人生哲学中, “婴儿”某种程度上几是近于道的圣人.
  老子不仅通过“婴儿”来描述自己特殊的道德境界观和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在老子的人生哲学中“水“这一意向对其理想人格的建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子通过对水的不争柔弱处下虚静博大等的描写论述了老子对人生价值哲学的追求.为现代人的人格塑造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⒈不争善下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喻人生,认为最高的善人士人应该象水一样,具备水的所有善性,与而不取.有容纳百川的度量,善利万物的品格.隐隐不争,虚怀若谷.对于“上善若水”老子提出了水的七种德行.这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内在要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性和人性在这里达到了最和谐的统一.
  ⒉柔弱胜刚强之志
  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世间水是至柔的东西,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而水滴石穿,怀山襄棱.柔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特征.“人之生至柔,其死也坚强.”柔之胜强,柔之胜刚.体现在人生上则是一种执著坚韧之志.在老子看来,柔弱不是懦弱,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弱者道之用”.弱是对道的践行和应用,是人意志力的一种体现.
  ⒊虚静博大之气
  老子虚静的虚静不是痴呆愚笨,而是去欲玄览,是对自己心灵的观照.“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老子呼吁人们重视自己内心生命的培养,多倾听来自心灵的呼唤.只有虚静恬淡才能清明的境界.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与道齐一的清明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博大.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仅能拥有质朴,清新,快乐的生活,而且还能不断突破自我的藩篱,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开拓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