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急求···英汉习语的差异和造成英汉习语不同的原因分析?相关文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20:52:38

求···急求···英汉习语的差异和造成英汉习语不同的原因分析?相关文献,
求···急求···英汉习语的差异和造成英汉习语不同的原因分析?相关文献,

求···急求···英汉习语的差异和造成英汉习语不同的原因分析?相关文献,
透过英汉习语浅析中西文化差异
  中文摘要
  习语是一种在结构和意义上都具有稳定性的语言结构.习语精辟、生动、优美、形象、寓意深刻,是反映文化概貌的一面镜子,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西两种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文章从地域环境、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三个方面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习语产生的涵义,指出不同的语言承载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习惯,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汉习语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作者建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跨文化意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播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意识教学.同时参照奈达的转换生成翻译法,作者浅谈了在英汉习语学习过程中应如何正确处理中英文化差异,从而帮助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体地、自如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关键词:习语;中西文化;差异
  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容器和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的核心,体现了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负载.“习语是指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地使用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词组、短语和短句.它包括成语(set phrases)、典故(allusion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s)和歇后语(rest-ending saying or postpause expressions).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1](p119)习语是一种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这种结构上的稳定性应归结于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沉淀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每个民族都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习语,这些习语反映了该民族对世界、对生活的观点,是反个民族文化差异的一个小窗口.习语中涵盖的文化因素有很多,文章试从地域环境、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二、英汉习语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一)、地域环境差异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词汇表示与其地理环境有关的特征.英汉习语中地理生态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嬗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生活劳动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2](p70)
  1. 地域生存环境差异
  例如:①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积聚成多会沉掉航船.(对应的汉语谚语:水滴石穿)
  ②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
  船沉鼠要逃.(对应的汉语谚语:树倒猢狲散)
  ③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漏沉大船.(对应的汉语谚语:千里之堤毁于蝼蚁之穴)
  ④Any port in a storm.
  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对应的汉语谚语:慌不择路)
  ⑤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对应的汉语谚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上述谚语都能体现英语岛国文化的特点,而与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却有大陆文化的特点.英国是岛国,四面环海,海在英国文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对于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英国的海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位居世界榜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盟军被德国打败到法国海岸城市敦克尔刻时,由于英国人熟悉海洋和航海使得三十万英法军队获救.英国人设法把他们用船运过英吉利海峡送到英国.这令不懂航海的德国人大吃一惊.正象邱吉尔说过的那样,英国人是海洋生物.许多英语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3](p142)sink the ship, a sinking ship, a great ship, port, shipwreck等词都和航海有密切联系.而中国虽临海,而且海岸线也很长,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距离大海较远,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次具有国家背景的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虽然其航程和舰船的吨位规模比欧洲航海时代的强,但由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奉行海禁政策,导致航海业不能很好地利用郑和下西洋所取得的成果,所以中国的航海业未能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航海有关的习语虽有一些,但数量很少,而且汉语中的“海”多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石”“树”“堤”“路”“车”都和陆地活动有关.当然,这些表达方法,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都是比喻用法.在表达这些相近意思的时候,英汉语的鲜明区别是英国人用他们的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陆上活动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2.地理位置、气候、山川物产的差异
  翻译界有名的东西风之争就是一例.汉语中“东风”常指褒义,东风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因为东风吹后万物复苏,大地回春,象征着进步和向上.而西风凛冽,象征着荒凉.在东方,“东风”来自海洋,带来雨水与收获,故有了“西风凛冽”“东风送暖”与“东风压倒西风”之辞,以及“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这样的诗句.而在西方,“东风”来字内陆,带来疾病和病菌,所以英国诗人、作家历来歌颂西风而贬斥东风.“雪莱的《西风颂》,它讴歌了预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英国就有西风送春的说法,正如中国的东风,Charles Dickens曾写过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这样的话.”[4](p180)究其原因,英国地处西半球,面临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才有西风报春之说.而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东风则象征着“寒冷”、“令人不愉快”.中国西部有高山,东临大海,夏日在汉文化中是炎热酷暑,素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的说法.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其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人们常常用“美好”、“可爱”、“温和”来描述它,如“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燕不成夏)”,意为仅有的一次幸运或好事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好.
  同时,英汉习语也明显地体现出山川物产差异.我国盛产竹子,汉语中有很多习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青梅竹马”、“竹报平安”等等.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事物蓬勃再现.外研社出版的《汉英词典》则用“sprang up like mushrooms” 来翻译.“而且中国历来文人赏竹、咏竹、慕竹之高洁与坚贞,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竹名句,千古流传.竹之神韵,修竹挺拔,高风亮节,清风拂影,反映了中国人的高尚情趣,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虚心、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5](p103)英国不是竹子的产地,英国人在本土没见过竹子,根本不知道竹子长的是快是慢,根本无法想象雨后春笋的气势,英语中就连bamboo一词还是从法语借来的,所以bamboo在英语里没有任何联想意义,也不可能有同竹子有关的习语.
  (二)、国俗语义差异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直接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文化色彩的语义.它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具有民族文化特点.两种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其国俗语义却往往大相径庭.”[6](p119)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英汉习语中有关狗的习语.汉语中有“狗急跳墙”比喻坏人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狗仗人势”比喻走狗,奴才倚仗着主子的恶势力欺压群众.“狗彘不若”形容坏人的品行卑劣得连猪狗都不如.中国有句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这便体现出汉族褒羊贬狗的传统观点,中国人一般都以为狗是比较卑贱的动物,所以狗常用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语中有关“dog”的习语有:a gay dog(快活人);Each dog has its days(凡人皆有得意时);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a lucky dog(幸运儿).“dog”在英语国家是人们豢养的宠物,深受喜爱.英语民族普遍对东方人吃狗肉很反感.再如“‘老狗’和‘old dog’表面上看是对应的词语,但它们的国俗语义却不同:前者是骂人语,后者含褒义,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7](p200)这些都体现了东西方对狗的迥然不同的传统看法.再有就是西方有关“蝙蝠(bat)”的习语,如“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这些习语就可见一斑——蝙蝠(bat)通常会使西方人产生坏的联想.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或图案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颇受欢迎,因为“蝠鹿”同“福禄”一样,象征吉祥、幸福、权位.红色蝙蝠尤其受到钟爱,因为它谐音“洪福”.“She is a cat”(她是十分歹毒的女人.),但是很多中国人会认为是“她像猫一样温顺”.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猫在中国人眼中具有亲切可爱的形象,而在西方猫有狡诈的意思.
  “ 国俗语义差异还体现在英汉习语中设喻的喻体不同.例如,英民族人们用狮子而汉民族人们用老虎来比喻权利,勇猛和危险.”[8](p200)这是因为在汉文化中,“虎”乃百兽之王,如“虎踞龙盘”、“虎跃龙腾”等词语中的“虎”都有“兽中王”的雄伟之意.“虎”亦用来比喻“勇猛威武”,如“虎虎有生气”、“虎背熊腰”、“虎口余生”、“生龙活虎”等.汉语里的“虎威”在英语里却不用tiger(虎),而用lion(狮)来表示.Lion(狮)象征着“权利”和“勇猛”,英国国徽的中心图案即是雄狮,因此,英国又被称作“the British lion”(不列颠雄狮).“to twist the lion’s tail”意为“冒犯英国”.习语“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入狮穴捋狮须,即走访某要人以向其提起质询,获得某种好处等)、“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一份),都体现了“lion”在英语文化中的权威性.
  (三)、价值观念差异
  在王振亚编写的《实用英语语言文化》中介绍了张岱年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一个六分说.“这六分说具体分为物质、社会制度与组织、科学与艺术、语言与其他交际系统、习俗与行为模式、价值系统(包括世界观、民族性、审美标准及思维模式).这六个成分或层次概括了人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把人与动物、自然界区别开来、很自然它们就构成了广义的文化.”[9](p2)下面以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为例子加以说明.
  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有文明的一种表现就是“客随主便”(对应英文就是“up to you”).“作为客人应当听从主人的安排,不要使主人感到为难,更不应提出主人难以做到的要求,这是对主人的尊重.按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惟有这样做才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10](p92)中国人善于统筹兼顾,注重集体综合性,即在考虑问题习惯将事物的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孔子推崇“爱他人为仁”,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张“为人民服务”、“人多力量大”.中国人重视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人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11](p110)中国古谚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强调了自然与人为的紧密结合.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往往更强调的是“个体性”,故常出现意见太分散,众口难调的局面.西方文化强调天人对立,侧重于向外探寻,由此而形成了英美人勇于开创,积极进取,凭借人类的智慧去征服自然,主宰天地的人生观,故英语有习语knowledge is power;英美人喜好求变求异,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因此,英美人口头禅是“I will try.”“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西方文化精神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利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形成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信条.
  结合上述例子,可归结出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常表现为个人本位与人伦本位取向上的差异.中国人崇尚“人伦本位”,“人伦本位可以说是群体本位,或换一种更现代的说法,就是集体主义,以他人为参照,领导、家属、同学、同事、亲戚、朋友、邻居等组成一种群体‘磁场’,似乎做什么事总离不开这一磁场的影响.”[12](p261)而英美文化的主线均是个人本位,或曰个体主义.“英语 ‘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个体)不可分割的东西.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许多思想家将‘个人主义’视为永恒不变的人性,看作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主要标准.作为一种价值体系,西方个人主义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个人是生活的最高目的,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方式,社会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道义上都是平等的.”[13](p43)
  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习语既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透过英汉习语文化涵义的比较,看到英语民族与汉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特征制约着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内涵意义的差异.因此,只有深入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才能深刻地理解英汉习语的涵义,并正确地运用.
  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导、谬传比比皆是.中国人有责任扫清误传.让西方正视它,并非易事.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是浮在表层上的.不经过艰苦的平等的对话,东西方文化的隔阂很难消除,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繁荣也将是一句空谈.故中国人应加强文化意识的传授.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意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2)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3)随机讲授.按照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4)差异对比.(5)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4](p159)
  习语的学习是一大难题.异语读者在学习习语时无法将文本信息与自身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很难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须的意义连贯.学习那些给读者造成意义真空或与读者的文化心理相冲突的习语,不仅在处理表达形式上的差异要有技巧,而且在处理其文化信息方面也要慎重,既要弥补源语文化的缺省以避免解读障碍,又要以目标语文化为立足点,以服务译文读者为宗旨来阐释源语文化.在此参看奈达的转换生成翻译法,即“第一,拿一个句子,追溯出其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第二,将这些核心句从源语语言中译过去;第三,按照翻译过来的核心句生成译文语言中的表层句子.”[15](p72)将转换生成翻译法用于习语学习,强调的是仔细分析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找到习语表述的核心意义,并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对等或有对等效果的概念和形象,用相对应的目标语语言表达出来.
  四、结束语
  学习者可从以上的分析窥见英汉习语背后深层文化差异之一鳞半爪,而要详尽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并非本文所能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扩大,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而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和难以回避的内容,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超越文化的隔界,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即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求···急求···英汉习语的差异和造成英汉习语不同的原因分析?相关文献, 有没有关于中英习语差异的论文,急 求英语论文:英汉习语的理解与翻译 连接或者文章都可以~ 中英习语的差异在翻译上的差异 谁有关于英汉习语中食物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策略的英语论文? 找篇与英汉习语差异 相关的国外期刊杂志或著作的英文 急求造成中美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中美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比如社会, 急求英文表达的带有“dog的谚语、俗语、习语、成语(包括中文翻译和出处) 求类似BLACK TEA 红茶 GREEN HAND 新手 这样的中英文差异的词组.越多越好.句子 习语 也可以. 怎么求气温年较差和年降水量造成三个城市气温差异的原因是 求一些常见英语习语和谚语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人文差异啊.不是人的差异··求了.从农耕制度、运输方式、传统民居等其他不同方面来说.越全面越好! 求英语作文 男女消遣方式的差异 求一篇英语作文 内容大概是现在的男女在空闲的时候都有消遣的活动,男女活动有什么差异 100字左右····帮帮忙吧···急哦··· 求:英语习语的论文题目是英美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要求全英文 1500词 最好是要理论阐释和具体举例相结合的英文版的 急``` 求英语谚语 初二的 生词少英汉差异大关键要有教育意义 急求中英文化差异的原因 跪求“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的配套MP3朗读求以下三本书的MP3配套朗读:1.歌剧院的幽灵丛书名:书虫·牛津英汉对照读物作 者:(英)巴塞特(Bassett,J.)改写,张琼 译出 版 社:外语教 有哪位好心人能告诉我英汉语言表达视点差异是什么意思啊?!急求~~~~越详细越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