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可以一个一个形成那些好的习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4:45:50

怎样可以一个一个形成那些好的习惯
怎样可以一个一个形成那些好的习惯

怎样可以一个一个形成那些好的习惯
下面我来讲讲一个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
  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如老师在场就遵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遵守纪律.
  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
  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监督.
  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
  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
  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
  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那么这里的外力指的是哪些?我认为是:家长的约束力、引导力、环境力三个条件.
  先说约束力: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断然拒绝,有时也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制表)来约束孩子,也包括必要的惩罚.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如买玩具等等.或孩子不肯配合,就像那个美国孩子不肯洗碗等等.
  二是引导力.这个引导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家长要学会激励孩子,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约束自己.家长要学会激励要针对需求.什么叫激励针对需求呢?
  这里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有这么一则故事,大街上躺着一头驴子,严重阻碍了交通.几个壮汉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走.交警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好掏出枪来大吼:“再不走,我就开枪了!”驴子只是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不动.这时候,一老农手拿两个萝卜在驴子眼前晃一晃,懒洋洋的驴子两眼一亮立刻起来,跟着老农走了.
  “推”“拉”“吼”对驴都没用,只有“萝卜”才请动了驴!老农是最懂得驴“心”的人!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家长不能拿着鞭子一步步地赶,或者是板着脸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总希望通过简单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我们家长要能懂得孩子的心,善于抓住的孩子内心需求,找到让孩子喜欢的那棵“萝卜”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起来.
  在这里我想通过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前一段时间,我在看孙云晓的教育书时,曾经看到一个著名的教育案例,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闸北八中有一个语文老师夏老师,他小时候练就了一手非常端庄漂亮的字,让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采访夏老师的一段原话:
  “您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练出来的?”
  听我(孙云晓)问及此事,夏老师神秘地笑了,说:
  “这个原因谁也猜不出来.”
  原来,夏老师的父亲是中医.许多年前一个暑假刚开始的一天,父亲拿出一摞医书,对三个儿子说:
  “这些医书是我借来的,请你们帮我抄下来,有重要用处.”
  当兄弟三人准备抄写时,父亲又提醒道:
  “抄医书非同寻常,抄错一个字就可能给病人开错药方,害了人家性命.所以,必须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贪玩马虎.抄好了我有奖励.”
  孩子们听了,无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医生,如同给病人开处方一般,一笔一划,刀刻斧凿一样.夏老师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们更加认真.
  几个假期,兄弟三人与医书为伴,练出了坐功,练出了严谨,也练就了一手好字.每个假期结束时,父亲带儿子们去大世界玩上一整天,那份自豪与痛快,回想起来让人心醉.
  听到这里,我拍案叫绝:
  “你父亲是高人,他这是培养你们兄弟三人的良好习惯呀!”
  夏老师点点头,说:
  “是啊,不过这是我们长大以后才悟出来的,那时可当真了.至今我对医书都有一种敬畏之感.”
  夏老师的两个弟弟,一个担任了厂长,另一个做了企业的工会主席.兄弟三人的成长都得益于抄医书养成的严谨作风.
  看到这里,我深深惊叹于这位父亲的教育智慧.通过让孩子们帮着抄医书一事,巧妙掩盖了父亲真实的教育意图,孩子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被教育、被强迫的痕迹.
  教育是一种艺术,最高明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不露教育痕迹的.
  想想自己,经常也喜欢用一些小“计谋”来对付孩子.比如:孩子刚读一年级时,每天老师都会留点家庭作业.作业虽然不多,但儿子因为没有养成做作业的习惯,总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钟的作业儿子可以边玩边写磨蹭一个小时.催促一下写一点,不催促就又玩别的东西去了.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每次接儿子一回家,我就对儿子说:
  “儿子,快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到下面去玩.”
  “儿子,快点,今天晚上带你到桥头公园去滑冰.”
  “儿子,赶快写完作业,今晚上爸爸陪你看一部好碟,叫《白色星球》,非常好看.”
  “儿子,快写作业,爸爸今晚上陪你下棋.”……
  儿子一听,高兴地不得了,赶快认真写作业,我也兑现我的诺言,儿子一写完作业,我就带孩子玩.就这样,通过这个办法,一次、二次、三次……他快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得到不断地重复,最终形成了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儿子就这样被我用一个“小计谋”给“暗算”了.
  有一段时间,儿子睡觉越睡越晚.有时到了晚上10点都不肯睡觉,早上又起不来.我就对儿子说:“儿子,你不是想打羽毛球吗?说实话,下午我实在抽不出时间陪你打球,你要真想打球,早上我可以陪你打球.”
  儿子听说老爸终于肯陪他打球了,非常高兴.晚上早早地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喊:“儿子,起床喽,打球去喽”.儿子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高高兴兴跟我打球去了.就这样,打了一段时间的球,儿子晚上晚睡晚起的坏习惯就没有了.
  以上两个例子,我都是利用孩子内心的渴望来完成我的教育任务,而不是威胁和强制.
  有一句话说得好:“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这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话.
  每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是由这个人的内心需求决定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可以经常跟孩子动动“心眼儿”.实际上“动心眼儿”就是在讲究策略.如果方法得当,是很有效的.
  有几天早上,我发觉只要趁父母不注意,儿子都不愿意挤牙膏刷牙.我知道儿子内心没有对刷牙引起重视,没有意识到人有一口好牙齿的重要性.
  不能强逼------这是我们教育他的原则.那怎么办呢?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在看电视.看到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和广告里的人露出一口洁白好看的牙齿时,我故意夸张地对妻子说:“这个人的牙齿好白好漂亮呀.”
  妻子也会大声附和:“这个人笑得好灿烂呀,主要是因为她有一口好牙齿,如果她的牙齿不好看,又黄又稀的,估计她不敢这样笑.”
  “这个人的牙齿好难看呀……”
  儿子坐在旁边扭头看看我们,盯着电视静静地看着,没有说话.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听到了儿子在洗脸间刷牙的声音,比平时刷牙时间长.
  我的一个同事要去补牙.我正好没事,就与他一起去了.当时,儿子没事,我就带上了他.儿子来到医院,看到那些贴在墙上的“爱牙宣传图”,可能看到不好看的吧,儿子吓得用手掩住了小嘴.再看到医生用尖尖地利器给我的同事钻牙,看到同事吐着带血的口水,儿子可紧张了.我趁机又请医生给他讲了一些不刷牙的危害……总之,这一次的所见所闻让儿子大为震惊,我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我知道儿子内心真的开始重视刷牙这件事了,不再把刷牙看成可有可无的事了.尤其是到了10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注重美了,那么利用这种方式就会更有效.
  以上是我对儿子的一个小小的暗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愿意被硬性教育.如果父母动辄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孩子肯定会烦的.
  另外,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轻视环境的力量.
  很多人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强,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强.然而,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的.
  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处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
  好习惯的形成有同样的道理,习惯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强,而是因为他周围存在强化好习惯的客观环境.
  这个观点对意志力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很有意义.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仅有决心和意志力是不行的,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
  以我培养孩子看书为例,我就是充分利用了环境的力量.我的孩子现在读三年级,前两天我帮孩子统计:看的课外书已经达到了110本.而且都是200页以上的字书.这里面就有一个窍门.就是充分利用环境.
  一是:经常带孩子逛书店,每个双休日都陪孩子到书店坐坐,那里有很多看书的孩子,书店也专门安排了坐位给孩子们看书,所以那里很容易形成一个看书的“气”场.
  二是:在家里每天晚上我们全家定了一个全家看书的时间.每天9点钟的时候,全家人都安安静静在坐在书桌上看20分钟书.所以孩子很容易静下来.
  就这样天天坚持,儿子慢慢养成了看书的习惯.现在我发觉,儿子每天睡觉前不拿本书看看,他就睡不着觉.

耐心,恒心,信心

凡事贵在坚持啊,一个好的习惯仅仅需要20多天就可以养成

做多一点那件事就成了习惯

一是靠自己坚持,二是把计划说出来

必须要有坚定的毅力

听老师的话

做一行爱一行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