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精通文言文的朋友我在读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章,我不看翻译,直接读原著,因为翻译不准确,有些文言文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翻译成白话就有或多或少的变味,有些干脆风马牛不相及.这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0:01:31
请教精通文言文的朋友我在读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章,我不看翻译,直接读原著,因为翻译不准确,有些文言文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翻译成白话就有或多或少的变味,有些干脆风马牛不相及.这些
请教精通文言文的朋友
我在读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章,我不看翻译,直接读原著,因为翻译不准确,有些文言文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翻译成白话就有或多或少的变味,有些干脆风马牛不相及.这些文言文我大概只能读懂10%,等于没懂.
我有个经验,把文章放在一起读可以提高理解,比如同时读《道德经》《老子西升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它们的一些语句本来是看不懂的,但放在不同的文章里,反倒可以意会了.
所以哪位达人教教我,如何提高老子时代的文章阅读能力,或者推荐几本带有翻译的书,(老子的除外,老子的文章一翻译就走调,因为太玄了).另外,一些词语和现在的意思完全不同了,还有很多通假字,这些该怎么搞明白?上网找资料我也会,
只是想求一个配合阅读,循序渐进的提高方法.
另外我是大学生.
本身不是文言文达人就不用回答了,那些搞学问的学究一般不上网,我提问也只是碰碰运气.
请教精通文言文的朋友我在读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章,我不看翻译,直接读原著,因为翻译不准确,有些文言文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翻译成白话就有或多或少的变味,有些干脆风马牛不相及.这些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编辑本段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