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初二下册语文17课端午的鸭蛋明天我们上公开课,学这篇课文,请求各位老师,同学,一些重要的资料说一下,我明天就上了啊.这届公开课对我们班十分重要(至于内情,我就不详细透露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1:48:48
汪曾祺 初二下册语文17课端午的鸭蛋明天我们上公开课,学这篇课文,请求各位老师,同学,一些重要的资料说一下,我明天就上了啊.这届公开课对我们班十分重要(至于内情,我就不详细透露了)
汪曾祺 初二下册语文17课端午的鸭蛋
明天我们上公开课,学这篇课文,请求各位老师,同学,一些重要的资料说一下,我明天就上了啊.这届公开课对我们班十分重要(至于内情,我就不详细透露了),
汪曾祺 初二下册语文17课端午的鸭蛋明天我们上公开课,学这篇课文,请求各位老师,同学,一些重要的资料说一下,我明天就上了啊.这届公开课对我们班十分重要(至于内情,我就不详细透露了)
17.端午的鸭蛋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4、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
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1.解读文本,品味经典.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方法】 赏析品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指导思想】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乡情——论作家——评经典——写真心
【教学设想】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让学生长有所进,短有所补.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包括特产、地理风貌等;了解端午节.
自主合作小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最好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比如,谁打字速度快,谁查找资料快,谁的脑筋灵活,谁参与意识强等等.
教师根据内容要求,制作相关的资料库和学习网站,设计教学情境和导学策略,准备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 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名目:名称.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咂摸:方言,仔细辨别(滋味). 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尤为:更是. 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
薄罗:薄的丝织品.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他乡:其他地方. 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间.
朱笔:红笔. 硝药:硝石做的火药.
称道:称赞. 有不:相当于“有没有”.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端午:我国民间节日,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端,开始;午,午日.
百索子:端午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
五毒: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符:道士所画的一钟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寄名:旧时幼童认僧尼为老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黄:一种矿物,橘黄色.中医用来做药.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浩瀚壮观的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现在常比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夹取以敬客:夹取(腌鸭蛋)来敬客人.以,连词,来.
络子: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刻苦读书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练:白色的绢.
二、导入
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学生边看边听,饶有兴趣.)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我们纪念屈原,能激起我们怎样的情感呢?(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2、 既然端午节这么有意义,你们知道过端午有什么风俗活动吗?
(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酒、黄桃、黄鱼.蛋黄、雄黄酒.挂艾草、点蚊香、喝雄黄酒.)
3、我们攀枝花过端午有什么风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两分钟快速阅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解决.然后每组推荐一人朗读一个自然节,注意字音,尽量读出语调、感情,其他同学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屏幕显示原文,配乐,标注相应的注音)
2.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3.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是什么?文章最后的一段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文要求总分、总分总的结构,但是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好象不沾边,他们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端午的风俗 (铺垫背景)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既然作者要写出自己故乡的特产,要写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就要写好,但是,大家读了这篇文章,有没有感觉文章的结构比较不同.
4.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告诉我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语言风格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教师率先举一个例子,如分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与趣味.综合学生们的发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师生共同小结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学们刚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实基本上已经把这三种追求体现出来了.
四、课文研讨: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作者写风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怀念家乡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2)最与众不同的是吃“十二红”,你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十二红”里为什么会有鸭蛋呢?鸭蛋有什么特点?
鸭蛋黄是红的.蛋白柔嫩,蛋黄通红,油多且细腻.
3)、既然希望“红红火火”,那么汪曾祺的家乡当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从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好象我们那个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高邮鸭蛋:好、奇、名.)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什么感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自豪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故乡的特产,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1.识记词语.
2.完成导读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1)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2)孙康、车胤和文中的“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3)为什么文章否定了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照亮来读书的想法?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又是什么?
(艰苦环境中仍不失改变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自我解嘲,只要有了这种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心意,又何必一定要在乎形式.)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选鸭蛋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呢?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师小结:可以说,这是“小事情,大态度”,一种对待平常生活的态度.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生活就会充满趣味.
三、品文语言,总结写法:
1. 师:作者在介绍自己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你能举些例子吗?
(侧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写.)
2.总结汪曾祺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像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例来吗?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3.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
口语(短句)、方言、文言、成语.
A、感叹句.
(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还不就是个鸭蛋!
(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6)有! (7)好看极了!
B、问句
(1)这就能辟邪吗?(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3)这有什么好看呢?(4)这能行吗?
C、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系百索子.(2)贴五毒.(3)贴符.(4)喝雄黄酒.(5)出鸭.
D、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E、口语: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造型”语的朗读,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F、方言:“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4.我们知道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在这部分内容中,你能找出一个例子吗?(小组探究)例:“吱――”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口语化: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成语)
让学生总结汪曾祺作品的风格,教师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选材(2)结构(3)语言(4)思想
5.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经典?
(1)独特的生活(2)丰富的思想(3)特色的语言(4) 精当的结构
以鲁迅(绍兴)、老舍(北京)、巴金(四川)等为例.
6.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7.教师小结:实际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四、创意读写活动.
1.(1).假如你是高邮市长,你要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文化节”,你怎样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节;
(3)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里的美食“十二红”;
(4)假如你是课文里面孩子的一员,请说说你的“鸭蛋络子”;
(5)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介绍 “写虎字”、放“黄烟子”的乐趣;
(6)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7)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
2.课内扩展:
我手写我心: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想想生活中值得你难以忘怀的地方,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呈现出来.
五、课堂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学生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2.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