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的角度如何评价一节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10:25:33

从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的角度如何评价一节课
从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的角度如何评价一节课

从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的角度如何评价一节课
一、评价教师的教 (一)评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达成 除了考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之外,应充分考虑到对学情的了解,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评教学目标的设定,一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考虑到三者的有机整合和体现学科特点.二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用可以检测学生学习行为的动词来阐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描述,是否落实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三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切----是否以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难易适当,是否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 2.评教学目标的达成,一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落实;是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否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二看是否以简驭繁,使学生易懂、易掌握,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三看教学效率是否高,学生的受益面是否大,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二)评教学思想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就应该以适合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把教学的重点从单一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以往评课强调教师要精讲多练,而现在应关注教师精讲精练,学生想讲想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客观审视,传承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扬弃被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接受式学习.评课时要善于分析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从课堂中看到教师是否真正用新课程理念上课. (三)评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事件和教学措施的编排和组合,衔接过渡的设计,详略安排情况.一看整堂课的设计脉络是不是清晰、科学有序,如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等.二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学生实际,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看整堂课安排的几个大的教学环节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否起到良好的作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出和上下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如教法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坡度的设置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容量的确定是否得当等.五看教学结构是否严谨、环环相扣,过渡是否自然,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密度是否适中.六看教学思路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是否有个性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评课时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份好的设计体现在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地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困难,制定出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既有教的过程,又有学的过程.评课要从课堂教学分析中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否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五)评教师的基本素养 主要是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评析.包括教态、情感、理念、风格、语言、手段等.一看教态是否亲切、自然、端庄、大方.二看是否说普通话,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高低是否适宜,快慢是否适度,是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有感染力.三看媒体的运用,能否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否运用多种媒体,并将它们有机整合起来.四看教学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 (六)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教的方面来说,看教学方法是否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量体裁衣,灵活运用,富有艺术性以及是不是有改革与创新的精神.还要看教师是否关注学法指导,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是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等.具体说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将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悟、思考、表达的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深入思考(防止被动思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情感得到升华.教学中还要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性,能根据学生反馈信息,既是对教学进程、问题的难度、教育学的方式、课时长短等进行适时调整. (七)评教学的内容 一看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知识性或思想性错误.内容的选择是否凸现学科学习的价值功能.二看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度.内容设计是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教师是否从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反复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必备工具,创造性灵活运用教材,能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易懂、乐学. 二、评价学生的学 要确立以学论教的观念,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具体说就是教师的教是否有针对性,看教师能否从学生现有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评价是否促进学生改进学习、增强信心、提高效益;与此相对应的是看学生的学是否有实效性,看学生的情感是否被调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多方面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课堂上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后,应以学生的参与度为保证,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度不够,都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从交流中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欢送、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一堂好课,教师会十分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只要有道理都会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一堂好课,应体现教师教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对多种方法进行异同比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和广度的认识. (三)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评课时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十分重要.首先,要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什么,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的,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跟进行为是否落实,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对于课程生成性问题,教师是否把握住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时学生的小小错误,被教师抓住了,将它看成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发挥课程和学科育人功能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以科学合理、全面准确的课堂教学定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体现教学与教育的有机整合,首先要有效落实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上海二期课改中提出各学科要发挥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两个纲要提出的育人功能,同样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为此,一堂好课,必须在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注重方法能力的教学同时,要注意与情感和责任等方面的培养实现有机结合.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进程、条件等方面的预设是成功的基础.上好一节课,预设的功劳不可抹杀.预设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追求的价值思想,是长期积累的经验表现.但是预设也不是一帖万能药,原因在于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与发展性的预测不是绝对正确的.所以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还要重视生成,给学生生成的权利,留有生成的空间,这也是考察教师在理念基础上的灵气与智慧.如引导学生解答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前者试图要学生接受预设的答案,而后者是给学生以方向,同时考虑教学应变,体现生成.一堂好课,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三)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了解到较多的前人经验和文化,这就是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有学习效率比较高的好处.我们的课堂文化中,提倡接受式学习是符和国情包括校情的实际举措,也证明了是有效教学之一.现在的问题是在前人经验十分丰富并不断增加呈现知识爆炸的态势下,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惑和尴尬.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变成课堂教学的新任务.其出路就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注重探究的实践体验,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训练的改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新的课堂应该是接受与探究兼顾. (四)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在学生学习的层面上,我们很看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的能力和方法,更注重主动性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行为的素养培养.但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和谐社会”建设注重沟通交流,注重团队合作等素养,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列为培养要素.合作学习应有基本的要求,包括合作的要求,角色的分工,实现成果的共享等.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当然,我们也不能轻视个体化的自主独立学习,而且觉得应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合作学习能力,主张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担负起个人责任,这就是实现自主与合作相辅相成. (五)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传统,就是对课堂教学比较注意观察细节上的科学性、艺术性.象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的指标分解,也是表达了对细节的关注.比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哪些地方是合理的,哪些地方是优缺点甚至是错误的;在充实资料方面哪些是先进的可取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教具学具的运用、演示试验的操作、教学时间的掌握等等方面,观察和评价的视角很仔细.我们不能说这种传统不对,尤其对那些有可能影响成败的细节必须关注,但也不能忽视整体,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例如,教师能否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有效调控学习方式,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学科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都是一种着眼大局的观察与评价. 总之,一堂好课具有在发挥育人功能基础下的学科特征,而不是贴标签,是在效率、效益、效能等方面都体现有效教学的要求,而不是盲目热闹的泡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