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师表》中,你对作者诸葛亮有了怎样的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3 00:35:00

从《出师表》中,你对作者诸葛亮有了怎样的了解?
从《出师表》中,你对作者诸葛亮有了怎样的了解?

从《出师表》中,你对作者诸葛亮有了怎样的了解?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潜台词
古人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为不忠.这一句话,便剥夺了读书人的思想自由.
《出师表》作为中国文学的名篇,被历朝历代列入启蒙课本中,我们中国人都被要求在没有丝毫判断能力的年龄背熟了《出师表》,按照老师教授的意思理解《出师表》.所以,很少有人细究《出师表》中一些微妙的东西.
本人认为,《出师表》有丰富的含义,既是诸葛亮控制刘禅的手段之一,也是诸葛亮心声的流露;是诸葛亮面对蜀国政坛全体观众的一场表演,也是能从“字缝”中洞见其中潜台词的珍贵脚本.
《出师表》中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先帝”.在全760字中,“先帝”竟有13个之多.正文第一个词就是“先帝”,最前面几句话中,几乎句句都有“先帝”.诸葛亮把“先帝”挂在嘴边上,随时提醒刘禅,你老子说了:“汝与丞相从事,事之若父”.通过打这张万无一失的“先帝牌”,诸葛亮才能独揽蜀汉军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除“先帝”外,出师表中另外两个出现最词是“宜”和“不宜”.“……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全然一副爸爸教训儿子的口气,看来诸葛亮“相父”当得确实理直气壮.
而最能体现诸葛亮的大权独揽的还是这句话:“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如此霸道的言辞,何忠之有?恐怕连被人称为“奸佞”的曹操,都说不出这样露骨的话来?
诸葛亮反反复复地教育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而且在《出师表》中列举了几位“贤臣”,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以及将军向宠.这些人“忠心”与否暂且不论,但都是在整个三国史中名气不大,可见能力最多为中流.所谓“贤臣”,必须是德才兼备,按照这个标准,上面这些中资之才很难称为一流“贤臣”.但为什么诸葛亮要提这几个人呢?很难不令人怀疑诸葛亮不是在拢络亲信.
而诸葛亮不仅要刘禅“亲”这些人,甚至明目张目地要求刘禅听这些人的话.“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从《三中志》中了解这些人的底细:董允,本是刘禅身边的“太子舍人”、“洗马”出身,诸葛亮亲自提拔,成为嫡系,将其“迁为待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掌管御林军.
向宠,诸葛亮“老同学”向朗的侄子(所以诸葛亮把作为“重点推荐对象”,不是与前面三位放在一起,而是单独拿出来称赞),当时也是“典宿卫兵”.
让一个皇帝“事无大小”都要向由诸葛亮安插在身边的、掌握大内兵权的近臣们请示汇报,“悉以咨之”,听上去似乎已经不是我们大家熟悉的那个诸葛亮了,到是更象一位篡逆之臣.
而诸葛亮《出师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显然是配合第一次北伐所做的意识形态攻势.《出师表》作为“政府行文”、“红头文件”,肯定要将一系列政治信号传达给朝臣们.诸葛亮的北伐是顶着益州土著集团和刘璋东州集团的压力进行的,他要借《出师表》来告诉朝臣们,他已经控制了刘后主,不听他的是没有好结果的.
不过,诸葛亮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为了北伐,为了向政治上的对立面证面他有“讨贼兴复”的能力,诸葛亮不得不立下了“军令状”,而且郭攸之、费依、董允等也成了和他拴在一条线上的蚂蚱.爱诸葛亮的人,常常被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挥泪折马谡”、自贬三级而感激涕零.实际上,诸葛亮是已经立了“军令状”;是乘着南征的胜利,意气风发、满怀信心地去北伐的;是做了无数铺垫、虚张了无数声势而北伐的.北伐浅尝则败,最下不来台的是诸葛亮自己.而诸葛亮请罚的结果只是名义上贬为“右将军”,实际上还是“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也许,换一个角度说,凡仁人志士,读《出师表》真的应该落泪.是为一个情愿守着一尊神像,而不敢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而落泪.

楼主别给angelwang1999蒙了,他粘的这篇文章漏洞很多的。驳论容易立论难,错在哪里我就不多说了,通行的评价可能听起来平常无奇,却是有道理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