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说明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4:40:34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说明什么?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说明什么?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说明什么?
要评论科举,首先应对科举的产生作一番历史的考察.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人才,统治者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起先采取的是征辟、荐举的办法,由地方官或世家豪族向上级以至中央政府推荐人才,被推荐的往往是世家子弟,平民百姓则没有份儿.推荐的标准不是品德、才学,而是门第高贵,因而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到了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把人才分为九等进行品评,这算是进了一步,但主要根据仍是家庭出身,道德、文章、才干都是次要的.主持品评的大小中正也都是世家豪族,结果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家豪族垄断了做官的权利,庶族地主都难以分到一杯羹,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因此从东晋到南北朝,北方的崔、卢、王、谢,南方的朱、张、顾、陆,这些名门大族高踞政府的要津,连皇帝老子也要退让他们三分,这种门阀政治造成贵族与平民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堵塞了平民百姓中优秀人才的晋身之路.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情况变了,“十年窗前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寒素之家的子弟也能由读书科举进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做官权利的局面,国家选拔人才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且一个人中了举人、进士,改变了自己的地位,也鼓励了十个人、一百个人勤奋读书,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是有好处的.唐和两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巅峰的时期,也是科举制度逐步完备的时期,当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就有科举制度的一份功劳.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者起先不懂得科举的作用,后来有所认识,也加以恢复使用.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自身没有多少文化,但很了解实行科举有利于巩固他的统治,即位之后很快开科取士.清朝统治者也是这样.一种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说明它本身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当时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