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文中“群童抱茅”如何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5:37:23

《茅》文中“群童抱茅”如何解
《茅》文中“群童抱茅”如何解

《茅》文中“群童抱茅”如何解
周先谋 河南信阳师院附中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群童抱茅一事,《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是群童“暴寡凌弱”、“杜甫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组成一句,慨叹世风之薄”、“是当时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写照”.即把它定为偷盗行为,群童也就是盗贼了.笔者认为这种定性是错误的.
  那么群童为什么要抱茅呢?不抱回家而“入竹去”,为我们找到了答案.竹林里,上有繁枝密叶蔽阴,下有枯叶铺地,或坐或卧,柔软舒适,确是玩耍的好地方.狂风刮起,提醒孩子大雨将至,需要有个小“屋”.此时凑巧,诗人的茅屋被吹,茅草落地,这对孩子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于是,孩子们就一哄而起,“公然抱茅”稀里哗啦得胜而归,搭起小棚子当作小“屋”——玩起新游戏.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仅此而已.这种“欺我老无力”、“为盗贼”和成人的“暴寡凌弱”作贼为盗是有本质区别的.在诗人眼里:这是一群顽皮猴、淘气鬼,竟然“忍能对面”公然抱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很不听话,真是“气死人”、“恨死人”.但并不可恶,你看,在归来的一声“叹息”声中也就原谅了孩子们.由此,诗中的“欺”、“盗贼”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在特定心情时的“气话”,并非真心说他们为“欺”为“盗”.
  写群童抱茅的作用何在呢?一是在情节和内容上是上一节的发展和补充.即风卷之后又遭群童的抢抱,诗人焦虑有加,苦楚更甚,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二是借以表达自己“老无力”的身体状况和忧国忧民忧己的“叹息”.三是为下文抒情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