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衣着的特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4:43:40
清朝衣着的特点是什么
清朝衣着的特点是什么
清朝衣着的特点是什么
论清朝服饰的特点与变迁
清朝入关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十一帝,统治二百七十六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及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清朝是以异族入主中原,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异其趣.清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禁止汉人穿汉装的法令非常严厉.汉人的强烈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所谓“十不从”的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的200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后,列强侵入,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以冲击和影响.从服饰的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可以说,这是一次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服饰大变革.
清朝男子的服饰分为礼服、吉服、常服和行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朝带、朝珠、端罩、衮服等等.朝冠和朝服是大朝、大祀时穿的.大朝就是朝会.清朝沿袭明代的朝会制度,每逢皇帝继位、大婚、册立皇后和元旦、冬至、以及万寿节(皇帝生日)的日子,皇帝就穿朝服,百官文武也都按品级穿朝服.
皇帝的朝服是明黄色,披领及袖用石青色,祀天时用蓝色,朝日用红,朝月时换成月白色,领及袖的边缘用片金,冬季用海龙紫貂滚边,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帷有行龙五条,右衽一正龙,襞积前后九条团龙.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下裳绣宗彝、藻、火粉米四章.期间以五色云布列空隙,下幅用八宝平水.龙袍有棉、夹、纱、裘四种,随季节寒暖更换.
朝冠.冬冠是用薰貂和黑狐皮制作的,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冠顶共分三曾,用四条小金龙攀附如支撑,冠体上缀朱纬,顶上加金累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夏冠用玉草或藤竹丝编制,冠形呈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正面装饰小金佛,前后有东珠22颗,顶上加金累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
朝带.共有两种,一种是带上有龙文金圆板,一种则是龙文金方板,带色为黄色,大典礼用圆板.带上饰红蓝宝石、绿松石,每具围带有东珠五颗,珍珠20颗.另外还结有佩囊用来装刀子、取火器等物件.方板带为祭天地、日月十束用.祭天的带饰青金石,祭地的束带饰黄玉,朝日时用珊瑚带,朝月则束白玉带.吉服带和常服带也有方板和圆板,装饰珠玉杂宝并无一定,随皇帝任意去用.行带是用牛皮制的,锦金花纹和明黄色为明黄,比一般常服带要宽些.
朝珠.清朝统治者信奉佛教,冠上饰的佛头和项间悬的朝珠,都显然是受了佛教的影响.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须胸前挂朝珠.朝珠是由一百零八颗东珠串成,还有佛头、纪念、大小坠等装饰混杂期间.一般是典礼和祭祀时悬带.
吉服.也称彩服,一般用于典礼.如慰劳将士、受俘、赐大臣饮宴、及祝寿等活动.吉服冠.冬天用海龙、紫貂皮制成.冠形似朝冠,上缀朱纬,冠顶为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枚.夏日用玉草或藤竹丝制成,用红纱绸衬里.吉服的端罩是冬天穿的外套,用紫貂皮制或黑狐皮制的,满语称”褡忽”.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衣长至膝下,对襟有纽扣五个,毛朝外穿的宽松式裘皮服.皇帝祀天坛及元旦时各处行礼,随从官员也都要穿褡忽,下着貂朝裙.
常服.也称燕服,闲居时的便装,清朝皇帝有时在内廷召见臣下,也穿燕服.常服的冠是用红绒结顶,论其价值才合清朝铜钱几百文,但去非常尊贵,皇子皇孙用红绒结顶冠作为礼服,贵族则只有近支的亲王、贝勒,蒙皇上赏赐才可以常戴,大臣也偶尔有蒙赏戴的,但不准作常戴,如编撰明史的张廷玉曾蒙黄瓜地特旨,准于元旦日戴红绒结顶冠,当时人以为是莫大的恩宠,常服褂子用石青色,左右开裾,衣饰花纹并无一定,可自行选择.
行服.行服是皇帝出巡、行幸、或出征时穿的,衣服的颜色和纹饰没有严格规定冠的形式如同常服冠,用黑狐或黑养皮、青绒制成,夏季用藤竹丝,顶和梁都用黄色,前缀一枚珍珠,行褂是石青色,马褂,长度与坐姿取齐,两袖的长度至肘.
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⑴马褂: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楔,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段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⑵马甲:马甲即背心、坎肩,也见紧身.马甲为无袖的紧身式短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对0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均有立领.
⑶袍、衫:清初款式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袍衫在清中后期流行宽松式,有袖大尺余的.<京华竹枝词>说:”新式衣裳夸有跟,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装款式变化的趋向.这时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规,出现逆反现象.谚语有”有理者无里,无里者有里”之说,正反映当时服装变异之风尚,已经突破常规,预示着中华服饰文化,即将进入一个变迁的新阶段.
⑷衬衫:衬衫穿于袍衫之内,衬衫的形状与长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丝绸,在腰部相逢接而成的,成为”两截衫”.颜色初尚白,后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油绿色或白色镶倭缎、漳绒边的.
⑸短衫短袄:有立领右衽大襟与立领对襟两式,与裤子相配,外束一条腰裙,是一般劳工人民的服装式样.南方农民夏穿牛头短裤,即传统的犊鼻 发展而来.长裤于裤脚镶一段黑边.北方人穿长裤,用带子将裤脚在髁骨处扎紧,东夏都如此.冬天的套裤,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盖住腿后上不部及臀部.
清朝册立皇后分两种,一是皇帝行大婚礼后册立的;一种情况是皇帝在继承皇位前已婚,继位后将原嫡福晋册封为皇后.皇帝的大婚礼非常隆重,选皇后议婚时,要经翰林院写册文、礼部选金册、金宝、备办礼物,选定吉日,再差使臣到皇后家纳彩礼.清人记述光绪的大婚礼.在给皇后的彩礼中,有不少衣着穿戴的物件.如帽围一九一匣,领围一九一匣,各色绸缎九尺(三匣)各色福覆一九一匣等等.
皇后册封时穿的礼服就是朝服.有朝冠、朝褂、朝袍、朝裙等.冠顶是三层,每层一颗大东珠,珠下一只展翅金凤,帽周围有金凤七条,嵌有猫金石、珍珠等.帽后垂金翟,上面装饰的珍珠就有三百多颗.戴在项前的金圈称为金约.胸前贯珠下垂,总计珍珠三百二十四颗,间以各种珍宝.左右耳饰各三具,每具金龙衔二珠.皇后的朝珠是三盘.朝褂形似坎肩,石青色底,前后绣两条立龙.下幅绣八宝平水,襞积(衣褶)下绣万寿万福字文,除去前后二条立龙,上面还有正龙四条.再一种在腰间绣四条行龙,下幅绣八条行龙,无字文,无平水.朝袍也有三种,都是明黄色,披领和袖是石青色,袖是马蹄袖,不是传统的水袖.三种朝袍的差别主要是有无襞积,和龙的形态不同,朝裙,上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缎,都是整幅,有裙褶,夏日的朝裙一纱织成.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冠服与皇后相同.
皇贵妃的朝冠、吉服冠、朝褂、朝袍、朝裙、龙袍、龙褂与皇后基本相同,差别仅是冠的装饰珍珠树不同.冠的翟尾(步摇)的垂珠少一百一十颗.金约的垂珠也少一百多颗,此外无差别.皇贵妃以下尚有妃、嫔二等,妃的朝冠顶是两层,只有两东珠两金凤,上端衔猫眼石,珍珠数比贵妃的少,翟尾垂珠比贵妃少十六.此外朝服、朝褂、龙袍、朝裙等均与贵妃相同.嫔.朝冠两层,无金凤,以金翟承东珠两颗,翟尾垂珠较妃减少十六.朝褂则与妃同.朝袍和龙袍都不是明黄色,用的是香色.
清代女子一般服饰
⑴旗髻:系指两把头、大拉翅等满族头髻.据<阅世编>记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加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旧京琐记>中记载:”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二把头.”平髻就是将头发自头顶中分为两绺,于头顶左右梳二平髻,二平髻之间横插一大扁方,余发与头绳合成一绺,在扁方下面绕住发根以固定之.外观头顶像一字,也像一柄如意横插于头顶上,因此,有两把头、一字头、如意头种种称呼.在道光以后,妇女以双架插发髻,挽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清咸丰以后,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逐渐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做成,是为”旗头”或”宫装”,俗谓”大拉翅”.在旗头上面还要再加插一些绢制的花朵,一旁垂丝涤.
⑵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长)、舒袖(袖不及手臂长)两类.衣身长短肥瘦的流行变化与男式马褂差不多.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
⑶坎肩:又名紧身、搭护、背心、马甲,为无袖短身的上衣,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氅衣、衬衣、旗袍的外面.
⑷褂襕:为妇女们在春秋天凉时穿于袍衫之外的长坎肩.这种坎肩系圆领、对襟、直身、无袖、左右及后开气、两侧开气至腋下,前胸及开气的上端各饰一个如意,周身加边饰,两腋下个缀有两根长带,身长至膝下.
⑸衬衣: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五个纽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宽袖两类,袖口内再另加饰袖头,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⑹氅衣:与衬衫款式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衬衣无开气,氅衣则左右开气高至腋下,开气的顶端必饰云头;且氅衣的纹饰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狗牙等.尤以江南地区,俗以多镶为美.
⑺围巾:穿衬衣和氅衣时,在脖颈上系一条宽约二寸、长约三尺的丝带,丝带从脖子后面向前围绕,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内.围巾一般都绣有花纹,花纹与衣服上的花纹配套.
⑻裙子:主要是汉族妇女所穿,满族命妇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 晚清时期,汉满服装相互交融,汉满妇女都穿.清代女子穿的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 干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玉裙、月华裙、墨花裙、粗蓝葛布裙等等
⑼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代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
⑽一口钟:又名斗篷,为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满语叫”呼呼巴”,也叫大衣.有长短两式,领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三种.男女都穿,官员可穿于补服之外,但蟒服不许用.行礼时须脱去一口钟.
嘉庆以后,女子服装了无生气,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的,花巾一九一匣女装,与男子长袍相仿.这种波澜不兴的惨状,才女张爱玲曾发过如下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
在物质生活中,衣冠服饰是衣食住行之首,它最显著、最充分地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衣冠服饰上有极其强烈的反映,这在中外概不例外,在中国又与礼制相结合,并成为礼制的重要内容.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这是华夏族的传统.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礼仪的美誉“华夏”作为族称,这既有重视仪容的方面,也包括用服装区分尊卑贵贱这一套规章制度,使森严的等级管制深入到穿衣戴帽,在华夏文明中形成衣冠之治的传统,这是中国服饰制度的特色.
所以清王朝对明朝服制的变更,对华夏族的衣冠形成冲击,却从未动摇华夏族的衣冠之治,因为在华夏族的衣冠之治中,衣冠服饰不仅仅是生活的消费品,也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这是物质的也是身份、地位的社会待遇,所以衣冠之治实际上是衣冠之别,有关种种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莫不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细部,维持森严的阶级统治.所以清王朝服饰变更的是形制,而不是它的实质性内容,而形制也是为了压抑和淡化汉人的民族意识,加强清人的统治.正是因为如此,清王朝继承、强化了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并掺进民族压迫意识,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这也意味着当清王朝统治走向衰微,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地步,必然要在服饰方面再起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