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如何刻画香菱和林黛玉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9:58:06

作者是如何刻画香菱和林黛玉的
作者是如何刻画香菱和林黛玉的

作者是如何刻画香菱和林黛玉的
读《香菱学诗》,不禁惊叹于林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也深深地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勉所感动.林黛玉不愧为饱读诗书、深谙教艺的好老师,香菱也不愧为聪颖灵秀、极富悟性的好学生.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她们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动人乐章,展示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独特层面.
(一)教的极致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不像宝钗那样的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林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她讲述“课程”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且看林黛玉的教法:
第一单元,把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
第二单元,读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
第三单元,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返璞归真”,培养诗的个性与想像力.
林黛玉安排的三个教程,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这正是后人归纳的境界三层次.
不仅如此,林黛玉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你竟作一首来.”……林黛玉深谙教学的原理,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成绩.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同时,帮助她找出失败的原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积极引导她要敢于创新:“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当香菱拿来第二首诗作时,林黛玉虽然深感惋惜──“自然算难为他了”,但还是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至她最后写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来.
在这里,曹雪芹简直把教学的过程写绝了,我们读“香菱学诗”这一节,完全可以品读出另类的林黛玉,她不但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老师,一个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创造性、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生机和活力的好老师.黛玉如此善教,必将很快地把灵气带给学生,并让学生乐学不疲,这是她境界的必然,这当然也是曹雪芹的得意之笔.
(二)学的境界
做学问如香菱者,恐怕并不多见.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1.乐学.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有着学诗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她的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一入园就向宝钗求教,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可惜宝钗虽懂诗但终以礼节规矩为重,婉拒了香菱的恳求.但香菱没有失去学习的信心,碰了软钉子后,自己便往潇湘馆来,直言求黛玉教诗,终于获得了黛玉的教诲.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善学.香菱非常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其言简朴,其理精深.她把诗歌意象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通过联想、想像这诗的两翼,让自己的朴素感性升入高深的理性殿堂,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诗歌领悟能力.其重意轻物、重悟轻解的取向又直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诗境.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通共将一首咏月诗写了三次,前两次要么滞涩生硬,要么穿凿单一,但她不灰心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终于捕捉到新鲜的意象,写出鲜活的诗作来.
3.苦学.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遂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现炒现卖,终于写得一首.但只因措词不雅,声韵生硬,单调滞涩而被要求重写.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连宝钗也直赞美:“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当第二次诗作失败后,香菱仍旧忘我地用功,继续努力,她“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到了痴狂的地步.“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香菱学诗的过程,应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借鉴,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价值之所在.
对香菱写的诗的评价
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 ”,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作者是如何刻画香菱和林黛玉的 作者是如何作用多种手法刻画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 作者是如何多种手法刻画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 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 林黛玉进贾府 课后习题 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 结合全文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是如何刻画出唐雎这一形象的 鸿门宴中作者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不是人物性格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中,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呢 文中“望父买橘”的背影最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最让人难忘,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什么叫“欲扬先抑”手法?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 手法来刻画冯谖这一形象的?什么叫“欲扬先抑”手法?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 手法来刻画 静女一诗中,作者是如何刻画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的?额,大家可不可以写得简短精练些呢... 一、 什么叫“欲扬先抑”手法?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 手法来刻画冯谖这一形象的? 芦花荡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汉乐府 陌上桑 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罗敷的外貌美和内在美的? 《默读父亲》这篇文章只要写的人物形象是父亲,作者通过()()和()这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核舟记中、写 舟子 姿态神情的语句中,是如何刻画居右者和居左者的? 长沮桀溺耦而耕 是如何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鲁迅笔下刘和珍这个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