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6:34:26

关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
关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

关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
其中,人口迁徙对经济的带动效果是最明显的.现在简单说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的人口迁徙及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影响.\x0d一、中原人口南迁\x0d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黄河故道中、下游及长江的沿岸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南轻北重的格局,也就是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分布在黄河流域,当然,人口的大部分也都分布在黄河流域.直至秦朝,两汉的时候,黄河流域的人口还大体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的80%左右. 西汉末年社会动乱,黄河流域人口受到严重损失. 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大约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失,很多人向当时相对稳定安全的南方迁徙,致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甚至出现了真空地带,结果黄河流域人口比重由80%下降至约60%,直至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前,全国人口分布,大致稳定在这一局面.\x0d在两晋到两宋的这段时间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人口有北向南的迁徙.这三次大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难三个时期.\x0dI:永嘉之乱\x0d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暴力统治,纷纷向南迁徙,因而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的人口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南方社会文化的发展.\x0dII:安史之乱\x0d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了不起的王朝,前期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发展,国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而发生在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极盛而衰的转折点.经此打击,知道唐亡都没有缓过气来.天宝十四年,河东,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建国大燕.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后两次攻破长安,前后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后来被李光弼镇压,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而后发展为五代十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其中包括广袤的黄河流域.很多汉人不堪忍受异族的统治,纷纷南逃,因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有了北方大量移民的填充,使中国南方的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x0dIII:靖康之难\x0d唐灭亡后,李克用建立后唐,后唐末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叛,后石敬瑭不支时向契丹乞救,并许给契丹幽云十六州.公元938年,契丹帮后晋皇帝石敬塘打败后唐,助石敬瑭建立后晋,同年,石敬塘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周建立北宋.但幽云十六州在内的广袤的北方地区被契丹人占领着,后宋太宗兴兵反辽,后不幸在幽州中箭受伤,两年创发而殁.从此以后,宋朝在军事上就采取保守的防御态势.在无力收复北方的广大地区.后宋朝联金灭辽,因为幽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而导致两族矛盾计划.到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攻陷开封,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外出的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许多汉人举族南迁,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大量北方的汉人,北方的人口大量涌向南方,这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x0d有以上的几次大的人口迁徙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大的人口迁徙都发生在国家混战,社会混乱的时候,而以上三次大的人口迁徙发生时无不是社会严重动荡的北方,导致广大的人民缺乏安全感,在发现不能保障自己人身,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北方大量人口的大量南迁成为了必然.由此造成南方的人口激增,同时加强了南北的交流和南北人民的融合.使南方的经济飞速发展,到了南宋末年元朝初年时,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从此奠定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基础,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了现在.\x0d所以说在历史上出现大的自然人口迁徙,对一个国家来说,一般不是什么好的兆头,因为这可能是一个国家出现分裂,或者是社会严重动荡的时期,对国家和社会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的事情.而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自己和亲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对于谁是统治他们的人反倒不是那么在乎.在以上三次大的动荡时期,北方人口的南迁有一下几点的历史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2、而这个时期南方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3、相对与北方而言,南方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都比北方要优越一些,而北方,由于黄河经常泛滥,导致水土严重流失,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耕作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北方农业的生产和发展;4、南方的交通相对北方来说,要发达很多;这些条件都为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提供了历史锲机.由于以前北重南轻的格局导致北方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技术都优于南方,北方大量农民的南迁,给相对落后的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弥补了南方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南迁的人民和当地的人一起共同辛勤劳动,共同开发南方,又优于南方地区本身的富庶,所以在注入了新鲜血液后,为日后超越北方奠定了历史基础.\x0d二、闯关东大清王朝兴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州),广义上来讲就是东三省,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满族人对该地区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满族入主中原后,大量的满族人民移居关内,导致东北的人口锐减,但清王朝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必须得保住自己的大本营,所以清朝入主中原后就颁发了禁令禁关,禁止中原地区的人移居东北.\x0d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广袤的地区,包括辽西走廊,辽河平原在内的广阔的东北地区.从清朝末年到民国的这段时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河北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初,黄河下游连年泛滥,广大的人民遭灾,导致许多人流离失所,生计得不到保证,而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禁止受灾的人民开垦富庶的东北,在生存的压力下,许多破产农民不顾清王朝的禁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闯关东”由此始.到了1840年时,东北人口一举突破300万,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清末,沙俄入侵东北黑龙江边境,此时的清朝留在东北的人口较少,已不能有效抵御沙俄的侵袭,所以清廷于咸丰十年(1860年)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在东北局部解除禁令,鼓励开荒,至1897年,东北全境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激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闯关东洪流澎湃,大量中原人民移居东北,其中以山东人为最.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迁徙之一,可以说是近代历史上空前的壮举.\x0d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大移民现象,有人民自发的客观因素,同时也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人口压力,天灾人祸,大清王朝的禁关令都是导致闯关东的历史诱因,有人说过:“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由于自身文化的影响,我们知道许多中国人都是安土重迁的,如果不是实在混不下去了,我想他们不会那样做的.\x0d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不断的困扰着中国人,因而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x0d东北,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至少,作为满族的龙兴地,农业并不能占主导的地位,农业技术相对来说要滞后于中原地区,闯关东,导致大量的关内人员迁徙到了关东,这不但为东北弥补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该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迥异于前,成为又一个经济中心.从人口的角度上来讲,是这些外来的人口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当然还有原住民自身的努力.所以,一个社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理所当然的应该是占据着主导地位.\x0d三、三线建设\x0d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周边局势.1964年,美国制定了针对中国的军事计划,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对中国进行打压.面对战争威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毅然决定,从1964年起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1969年,在珍宝岛发生中苏边境大规模的武装军事冲突,苏共中央讨论了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内地核设施的军事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面对严峻的战争威胁,中国的三线建设掀起了第二次高潮.\x0d在1964年至1980年期间,贯穿了中国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巨资.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在时代号召下,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荒芜地区来进行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次大的人口迁徙,虽然不是广大人民自发进行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这是一次大的人口迁徙活动.这些建设者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其中一部分后来被称为西部脊柱,如攀枝花、酒泉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成昆、襄渝、川黔等10条铁路干线,等等.这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缩短了中西部的差距,三线建设,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空前的建设战略计划,同时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大的人口迁徙活动.\x0d可以说,是这部分西迁的建设者担负起了建设大西南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从人口的角度上讲,是这部分西迁的建设者,尤其是其中大量的社会精英,使他们挑起了大梁,振兴了我们的大西南,是西部的经济能够突飞猛进的发展.\x0d四、改革开放\x0d1978年,在邓小平的主导下,中国进行了改革开发,通过设立经济特区的方法,优先让东部的地区进行发展,无疑成果是惊人的,我们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大发展,由于国家政策的向东倾斜,导致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和上海等地,就业机会增多,生活质量提高,因而吸引了广大的中部,西部的人往东部迁徙,者可以说是许多人自发的行为,同时也可以说是中央政策的引导作用,结果是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失,同时流失的还有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社会的精英,因此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反,东部地区确实人满为患,人口密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量,同时,由于大量的社会精英流向东部地区,因而带动的东部地区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逐步拉大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的地区甚至已经完全城市化,与西部的很多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现在,这种人口,人才的聚集,迁移运动并没有停止,相反,任就在扩大,我们可以说东部地区的迅猛发展是建立在大量中西部人口东迁的基础上的,没有了这部分东迁的人口,特别是作为社会底层建设者的农民工,东部经济的起飞只是一种设想,不可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