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二三单元复习提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6:33:12
急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二三单元复习提纲
急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二三单元复习提纲
急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二三单元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要点
第一课 战后世界格局
“两极”与“冷战”
1.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聚会并签定了雅尔塔协定,这次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联合国——1945年成立,安理会会常任理事国有中、美、英、法、苏(俄),宗旨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2.为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与苏联的战时同盟,转而反苏、反共,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建立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建立针对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华约.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冷战”即美国要采用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对付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苏的军备竞赛;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4.二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就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席卷非洲,1960年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5.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周恩来出席了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国家间都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次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亚非会议是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
6.二战后,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第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战后的亚洲,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独立后的亚、非、拉、美国家经济上长期面临发展的困境,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集团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1968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创立.)
第二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巩固新生政权
7.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新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肃清反革命(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土地改革 等措施.
8.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其回忆录中说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军”)
9.到1952年底,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三亿的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等,真正的获得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巩固新生政权的胜利,证明了新中国的强大生命力.
进入社会主义
10.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自愿原则、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1.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超额完成于1957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扩建(孟泰的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公而忘私、爱厂如家的精神被誉为“孟泰精神”)、1956年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试制成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交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等),从此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失误与挫折
12.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的曲折.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收归公社所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
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性质).毛泽东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阶级斗争形势,又采取了“大民主”的错误做法,在1966年发动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原因——毛泽东错误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文革期间,林彪、江青反党夺权活动;刘、邓等被免职,遭迫害;政府瘫痪、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等;1971年林彪出逃的“九·一三”事件;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后果)“文革”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民主被践踏,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教训)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大字报、破四旧、红卫兵、右派、知青、批斗会、牛棚、臭老九、牛鬼蛇神)
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
14.在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如黄继光(最可爱的人)、王进喜(铁人)、雷锋(好战士),焦裕禄(好干部)等;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两弹一星元勋)等科学家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
15.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地对地导弹试飞成功;1970年,我国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年代
16.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17.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农户首先采用“大包干”——“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随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增加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我国最大经济开发区——海南省成立;1991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边境省区的一批开放城市),目前对外开放城市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8.深圳和浦东发展的共同点(P24):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对这两个地区都给予了优惠的经济政策;两地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南部和东部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发展速度快、变化大.他们取得成就说明了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在“一国两制”的构架下,我国成功的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问题——鸦片战争后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占“新界”.澳门问题——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557年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定居权;1887年强迫清政府永驻管理澳门.请见《史社图册》P12),并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缘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原因);香港、澳门的回归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台湾问题: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随着南京的解放,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全面撤退台湾,二战后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再次陷入了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从此开始了国民党在台湾的长期统治,成为今日台湾问题的起源.1949年以后,台湾问题得以形成、发展乃至今天悬而未决,是由于国共内战,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插手、干涉,岛内分裂势力不断进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台独活动的结果.(目前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台商在大陆经商、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亲民党主席宋楚云的工作之旅、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民族之旅、文化名人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农产品零关税、送台大熊猫(团团圆圆)、开放旅游业、经贸论坛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2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历史性的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争取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当前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成为影响和平的重要因素.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
23.当代国际社会仍然是一个贫富差别悬殊的世界.落后、贫困、危机、债务,困扰着占世界2/3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因此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发展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加之现存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了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不断地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向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设.(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和挑战
24.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然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机遇——和平与发展的外部环境;科技革命的发展;当前的挑战——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压力.展望未来,本世纪头20年的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立足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注世界共同问题,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第二单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课程标准:
通过数据和实例,了解和说明现阶段世界与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状况和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综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说明他们的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了解我国解决PRED问题的宏观对策与具体措施,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知道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自身和各方面的努力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1.一道难解的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以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人口急速增长——土地压力加大——围湖垦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洪水灾害”的关系链.直观地展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重重矛盾(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酸雨等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发展”这个当代社会的主题下,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一道难解的却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亿.目前,尽管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人口总量还在持续增长.人口问题的表现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表现在增长过快(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技术进步、传统观念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少数发达国家人口问题表现在人口增长缓慢(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社会负担、整体竞争力下降).适度的人口增长才不会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
3.资源出现短缺:自然资源指的是大自然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物质和能量.它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水等)和非可再生资源(煤、石油、矿产资源等).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不断的获取自然资源.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繁殖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短缺(城市缺水、耕地紧张等).资源的短缺会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4.失去平衡的环境: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才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史前时代主要是洪水、猛兽、林火、风暴等自然灾害;农业社会主要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工业社会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破坏,“三废”污染.环境问题关乎全球性的问题(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城市垃圾污染、温室效应等).
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5.人口警钟须长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不高.这一特点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压力(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压力大、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学技术的提高)
6.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 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量很少(分布不均衡、质量不高、结构性短缺等).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等),资源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建设步伐.
7.环境亮“黄牌”: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工业化,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也进入持续增长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人与环境关系日趋紧张).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态环境问题)和“三废”(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
8.“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目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提高人口素质,既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节省了大量资源和资金;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9.应对资源危机:“开源”和“节流”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些自然资源的跨区域配置是解决我国资源区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南水北调——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走向自西向东、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立法保护(《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行动——树立资源危机、节约意识,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培养创新能力,积极尝试生活小发明;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木筷、塑料制品,分类回收垃圾,拒食野生动植物、一水多用等).
10.重建我们的家园: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内容),具体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地区,开展大规模防护林工程建设.如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治荒漠化,大力开展治沙工作,创造了生物固沙等成功治沙经验.还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等工程,恢复自然环境本来面貌.环境污染治理:治理水、大气污染等;制定和颁布环保法律(《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行动——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培养环保责任意识,学会依法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环境卫士如爱护花草树木、以乘公交车为荣、不焚烧废弃物等)
1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了协调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科学发展观)
第三单元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第一课 人权的历程
人权的足迹:在西方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第一次提出“天赋人权”后的几个世纪以来,各国为争取人权而斗争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写入“天赋人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天赋人权”第一次进入了国家根本大法;1948年联大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地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人权的具体内容.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人享有充分的人权任重而道远.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人权事业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人权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的时期,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发展的里程表明: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和民族兴衰.中国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人权观: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要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人权,是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不可非法剥夺或转让的权利,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这些权利,无论其在民族、种族、年龄、性别、职业、语言、宗教、政治见解、社会出身、教育程度和财产状况等方面有何差异.人权可以分为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国家对人权负有尊重、保护和促进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课 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主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根据宪法
和法律,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并产生各级行政机关(政府)和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的公仆:在我国,一般把国家机关称为政府.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为此建立和完善各项民主决策机制是至关重要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为防止政府工作人员滥用权力,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守望公共家园: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人人都能行使自己的权利——选举权(年满18周岁)、批评建议权、监督权、揭发检举权等;我们行使权利有多种有效渠道和形式——可以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转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或拨打联系电话,以至向有关公职人员当面反映情况(合乎法律程序).
第三课 在法治的国家中
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概括地说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其权威来自人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等.普通法律(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法律是办事的准绳.
我是中国公民:依据我国宪法,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就是中国公民,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由法律加以确定.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生活在法治国家,任何公民在享有权利和自由时都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和他人合法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法律对特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保护,也是法律对公民平等权利的维护.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保护,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尺码,反映了现代法治社会对公民平等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