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中.以及一些有趣的故事,还有一些功过与评价.回答要详细一些,而且看法要客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20:40:17
慈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中.以及一些有趣的故事,还有一些功过与评价.回答要详细一些,而且看法要客观.
慈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中.以及一些有趣的故事,还有一些功过与评价.
回答要详细一些,而且看法要客观.
慈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中.以及一些有趣的故事,还有一些功过与评价.回答要详细一些,而且看法要客观.
慈禧-个人影响
一.从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看慈禧太后太后的伟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民以食为天",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 首先,重农抑商起自先秦,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得到强化.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不许商人穿丝绸衣服,不许乘车或骑马;
2,不许商人 “ 名田 ” ,即购买土地, “ 犯者以律论 ” ,凡土地和奴婢超过法定数额则没入官府;
3,不许 “ 推择为吏 ” ,即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到官府去做官, “ 犯者以律论 ” ;
4,“ 重租税以困辱之 ” ,法律规定, “ 贾人与奴婢倍算 ” ,商人所纳算赋比一般老百姓要增加一倍;
第五,谪发,也叫谪戍,迁徙商人到边远地区戍守. 重农抑商的根源: 1.时代的需要: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所谓一饱忘了千年饥,古代常常 是粮食不足.因此,以农立国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2.儒家思想:孔孟都是尊农的. 3.统治阶层的需要:封建社会的统治集团是地主阶级. 4.稳定的统治: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百性固定在一处,而商业使百姓流动,不方便统治. 商人有可能把本该由国家赚的钱中饱私囊,如果是奸商,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农民比商人要好统治何止千万倍. 以上三个因素的结合,就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根源与传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控制一个社会的经济命脉逐渐转为资产阶级的时候,封建社会也就开始灭亡了. 慈禧太后的洋物运动,是自上而下的打破中国上千年的封建体制.尽管宋朝和明朝也有资本主义的?的. 清朝晚期的商品经济开始发达,资产阶级成长壮大,于是,慈禧太后采用了适合生产力的君主立宪制.因此,封建社会在慈禧太后新政的8年中逐渐消灭了,也就是说,清朝的 晚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 通常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是错误的,因为,清朝末期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不再符合封建社会的定义.慈禧太后为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古代走向现代,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兴办洋务,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这个重大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还有,派人留学,废除科举而兴办学堂,办报.辛亥革命后的各种新气象, 不过是慈禧太后新政的延续. 这里,再说一件事,看看慈禧太后的手腕.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1866年12月,奕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人员学习天文、数学.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上书慈禧太后,坚决反对.他认为,让科举出身的人员向外国人学习天文、数学是斯文扫地.他声称,中国之大,不愁没有人才,只要多方访求,一定可以找到精通天文、数学的人,为什么一定向外国人学习呢!慈禧太后让他保举几名精通天文、数学的人才,并由他负责选定地方办一个天文数学馆与同文馆分馆互相砥砺.他只好承认实无可保之人.慈禧太后又让他到主持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倭仁一向痛恨洋务,现在要他去办洋务,感到是对自己侮辱,再三推辞,慈禧太后却不肯收回成命,弄得这位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难堪.他到上书房给同治帝讲课,有所感触,不禁流下了眼泪.倭仁最后以养病为理由,奏请开缺.经慈禧太后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职务.由于慈禧太后的支持,洋务运动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向前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统一战线与慈禧太后中兴: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手下能人太多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时的大 英雄,拿到历史上任何时代也是响当当的.她手下的袁大头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让 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 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是,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是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同光中兴 实际上就是就是慈禧太后中兴,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
三.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如果不是她改革步子太大,如果不是内外势 利的逼迫,如果不是她早早告别人世,中国的今天很有可能是日本或者英国的政治体制.
四.平捻乱,白莲教乱以及回民和苗民起义.太平天国与义和拳,那个是好玩的? 恐怕道光咸丰活转来也玩不转. 勇于并敢于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反抗外国侵略,发动了轰轰 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后世的文革,实有效颦焉.
五.1906年下禁缠足令,开中国解放妇女之先河.杨乃武小白菜一案, 足见慈禧太后之英明与无奈.评:迫于国际舆论压力才公正处理此事,不足道哉.
六.智禽肃顺,内除权臣,维护了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禽肃顺意义 重大,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当中体现的大智大勇,艰难曲折,实在有超过 康熙,更是说明太后的过人之处.倘使慈禧太后多活10年, 袁世凯敢玩得出那么拙劣的窃国把戏么?
七.慈禧太后的武功:英明决策,平定西北,收复新疆,千秋功业,莫此为甚矣.伟哉 太后,壮哉太后.以当时的情势能做出这个决策,并能够贯彻始终,太英 明了、太伟大了.当时朝廷的两条路线斗争十分激烈,全靠太后定策庙堂,顶住了以李鸿章为首的黑司令部的干扰和反对,挽救了中国,挽救了大 清.
八.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锐意变法.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和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实行改革后不久,光绪和几个书生犯了急躁的毛病,要搞大跃进,同时, 革命党人趁机起事.在戊戌年春夏之交的那一场风波中,慈禧太后审时度势,冷静应对,果断 平息了这一场动乱,维护了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洋人的帮助下,逃亡国外.那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 人,利用中央工作中的一些失误,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勾结国外反华势力,妄图制造动乱,颠覆政府,篡夺权力,其居心十分险恶,如果不是一 批以太后为首的老同志还在,结果不堪设想.同光中兴事业就完全有可能被葬送.英明哉,太后.
九.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一起抓,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并重,在太后的大力支持下,为体现同光中兴的伟大成就,建设了颐和园这一文化 瑰宝,留存后世.后来有人攻讦说是挪用海军经费,这是推托战败责任的说法.历史证明,这个“挪用”是完全正确的,唯一的错误就是“挪用” 的还不够.因为历史证明,即使再投入10倍的军费,依然改变不了打败的命运.当时不“挪用”,结果只会是黄海海底多一艘残骸,而颐和园就不 会有了,大家说,是要一艘残骸,还是要颐和园呢. 甲午战败责任主要在李鸿章,当时,以李鸿章为首,以“海归派 ”为骨干形成了一个黑司令部,他们欺骗太后,把持了海军的建设和指挥 大权,历史证明这是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历史证明,内部的敌人比外部 的敌人更可怕,危害更大.警惕阿,善良的人们!
慈禧-历史作用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的一生与“二”这个数字十分有缘,大致算起来有十二个.
1、两次经历天子蒙尘.
2、两次发动政变.
3、两次指定幼儿为帝.
4、两次归政,两次重夺垂帘听政大权.
5、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6、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疆叛乱,外有列强步步紧逼.
7、两次平叛成功.
8、两大恶邻.一是沙皇俄国,二是日本.
9、对日战争陆海双双失败.
10、在洋务运动与保守派之间找平衡.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一方面支持恭亲王奕忻等人开展洋务运动,派出留学生、兴办工厂等.另一方面,在治国思想上又倾向于曾国藩等保守派的主张,从而达到牵制恭亲王奕忻等人的目的.
11、在满汉官员之间袒护满族官僚政治利益.满清立国之初就规定汉族官员不得掌握实权.曾国藩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展出强大政治势力,满清政府不得不给予一定实权,但慈禧太后仍然利用满清贵族势力压制汉族官员获得更大实权.
12、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摆动.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顺利之际,慈禧太后怕引起麻烦,一方面下令左宗棠停止进军,一方面派出谈判代表,不惜出卖大片领土讨好沙皇俄国.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取得镇南关大捷时,慈禧太后故伎重使,导致战争的结果变成中方虽胜而实败.在对外交往中,慈禧也总是唯列强之命是从,唯恐应之不及.当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又转而仇外,轻率地引义和团入京,与列强开战,失败后再次转而媚外,割地赔款,完全听命于列强.
慈禧太后一生与“二”相伴,这些“二”带来了巨变.正是在她的手中,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国,沦落为听命于人的悲惨命运,沦落为列强们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连续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继位,都没有行使过执政之权.在她去逝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中华大地上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集权帝制,中国从此没有了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二、半、无,谐音“二百五”.
慈禧-生平介绍
慈禧太后1873年,载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阴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年,适逢那拉氏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 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故于“朝鲜事求速结”,支持李鸿章等对日采取妥协投降主张.李的主张是妥协,而非投降.
“六旬万寿庆典”活动从年初即开始筹备,八月中日战事愈烈,户部上书“请停工程”,那拉氏大发雷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和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条,系指以后寻常工程,其业经兴办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战派廷臣纷纷上疏,请求停办“点景”,移作军费.那拉氏怒不可遏,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9月,中国陆海军先后败绩,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强使主战的军机大臣翁同和到天津与李鸿章会商停战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将“六旬万寿贡品”统于10月23日星进.11月7日,日军占领大连湾,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那拉氏却不为所动.在颐和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连续赏戏三天,公事皆延置不办.
11月22日,北洋水师基地旅顺沦陷,那拉氏仍不以为然,并反将矛头指向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11月26日,那拉氏于仪銮殿召见军机大臣,时光绪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著缮旨降为贵人”.并将瑾、珍二妃之兄礼部右侍郎志锐遣戍乌里雅苏台.珍妃为光绪宠妃,并支持光绪对日主战.当时朝廷内一些主战官员,不满于那拉氏、李鸿章对日屈膝,于是结二妃之兄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推动光绪对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亲自上奏:《倭夷入寇枢臣与疆臣各怀异志但欲求和请交部严加议处折》,弹劾李鸿章等不思督军应敌,“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请旨将枢臣及北洋大臣交部严加议处,以存国法”.这时,正值那拉氏起用恭亲王奕欣主持对日议和,主和空气甚嚣尘上.那拉氏选择此时处罚光绪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于打击主和派及向光绪示威.12月4日同时下令授恭亲王奕欣为军机大臣和撤销满汉书房,进一步的加强了主和派势力和剪除光绪周围的主战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战事上愈不可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国使臣全权不足,拒绝开议.议和未成,使臣被拒,那拉氏万分惊恐,曾命顺天府准备车骡,拟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于广岛拒和后,立即向北洋水师另一基地威海卫进攻,27日攻陷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3月初又发动辽河下游作战,六天之内,连陷牛庄、营口、田庄台.至此,以那拉氏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大哗,愤怒声讨那拉氏、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李鸿章冤啦,照此逻辑,谁去签合约谁就是卖国贼!)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表示抗议.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日军于6月间开始派兵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奋勇抵抗,那拉氏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并严厉禁止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同时又在颐和园搭起天棚,准备避暑.人们又题了“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的对联,痛斥那拉氏的卖国罪行.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愤于战败割台,欲思振作,决心变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9月,那拉氏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那拉氏挟光绪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后,那拉氏“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慈禧太后出殡 1908年11月15日,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