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18:18:58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上传: 刘九英 更新时间:2012-5-23 9:51:15 对于从事数学教学的同行来说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特别对农村学校的老师来说,这个问题更加尖锐.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其教学的有效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仅仅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 那么农村初中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实践与思考. 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随着课堂教学的教法和学法的改变,教科书的使用上也随之改变.《标准》提倡教师要创造性、科学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从过去“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从“教”变到“用”,意义大不相同,为教师研发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留下很大的自主空间. 我在教学中经历了几次教科书的改版,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到,无论怎样版本的教科书,由于受篇幅、学习学时的限制,它只能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呈现交付师生在教与学中使用.不可能照顾到城市学校、农村学校不同的具体实际的差异.因此,教科书这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科书提供的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使教科书“校本化”. 二、变“空洞的数学活动”为“有效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已经逐渐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目前,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可以看到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说明教师已经开始重视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活动,但农村初中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所以数学活动往往是形式上的活动,是表面的、空洞的,无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要么成了费时低效的“满堂言”,要么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最容易走两个极端. 在创设有效数学活动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应具有适度挑战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适度挑战.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不会使学生的数学活动停留在活动的浅层次.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现在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在思考什么?思维上有无障碍?如何引导? 3.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标新立异的观点或思维的闪光点,教师都要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尽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例如我在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数学活动里,让学生练习解方程组: 2x-y=4 ①2x=10-y ② 我每组安排一个学生共四位学生在黑板上解题,然后再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他的做法是: 由①得2x=y+4 ③ 把③代入②得y+4=10-y. ∴2y=6,∴y=3. 把y=3代入③得2x=7, ∴x=7/2. ∴方程组的解是x=7/2y=3. 于是我问:“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该学生答:“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学生:“他的解法非常正确,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同学们应多动脑筋,多向这位同学学习,从更多方面去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变“无效的练习”为“有效的学案” 在农村学校中,由于学生普遍存在着“懒”、“散”的思想,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往往不能落实.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加强针对性,把“无效”的练习变为有效的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使用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能满足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能人人“学数学”.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时将大课题分解为“讲—问”、“讲—练”、“讲—讨论”这种形式,使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处于“交往”、“对话”的交互状态.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彻底改变传统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听课的弊端.把以往上课教师单向的信息流改为师生双向的信息流. 2.把大部分的讲授时间交还给学生使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训练为主线,把节省出的时间用于照顾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辅导. 3.利用学案练习题量大这一优点,将堂上练习与家庭作业整合在一起,把大量原本需要学生课外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得以解决.在练习的设计上可以分成各个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辅导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真正减轻了师生的课业负担.实践证明,经过备课组老师的精心整合编排,利用学案这一校本教材进行教学,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掌握“需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个目的能得到落实. 四、变“热闹的分层教学”为“有效的分层辅导” 在“优秀率”、“优良率”指标的影响下,班级的教学可能留下很大的落后面.在一个教学班里,有时班级的“优秀率”、“优良率”较高,可能会掩盖住落后面大这一事实.过于追求“优秀率”、“优良率”,可能就会变成精英教学,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很差.这一点在农村初中尤为如此. 因此真正有效的分层,不应仅是课堂上的分层教学,更应是课堂后的分层辅导,要把课堂上“热闹”的分层教学变为一种能够对中下生有所帮助的分层辅导,把重点向中下生倾斜. c层次的学生掌握,第③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b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 农村初中整体教学水平要提高,其中一项就是要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人数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符合市教育局所倡导的“要关注后20%的学生”的精神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成绩,只有真正地落实课后的分层辅导,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五、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教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善于把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习材料生动活泼、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能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信心.例如学生学了概率后,可以让学生了解商场有奖销售所设奖券中奖机会大小;学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后,让学生用“腕测法”估测物体的高度;学了黄金分割后,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美…… 只要学生感到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就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教师更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