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圆明园的原因 清朝政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3:41:52
为什么建圆明园的原因 清朝政府
为什么建圆明园的原因 清朝政府
为什么建圆明园的原因 清朝政府
为什么要建圆明园?
圣洁书生
读了范庆桦写的《是谁毁了圆明园?》一文,很有感触.文中说:当英法联军掠夺了园内珍宝扬长而去后,京郊的土匪和附近的乡民便一涌而上,争先恐后的掠夺剩余财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再次遭到掠劫后,(国人)把火劫之余圆明园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又大绳拉倒,并把一应大小树大滥伐殆尽.以至于形成了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是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尽成木炭的局面.仅数月,40年前火劫后的残余和同治、光绪两朝修葺的少数建筑连同满园的古树杂木,便荡然无存.到了民国初年,大小军阀凡能够得着的,皆将其作为免费的材料场.园内废墟上凡能用做建筑材料的,如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以及木钉、铜管等全部掠劫一空.每天几百车往外运,断断续续竟运送了20多年.附近的乡民自然也不甘落后.据说,当时连附近农民家里的猪圈都是用圆明园的砖石砌筑的.圆明园经历火劫、木劫、石劫“三劫”之后便从我们这个国度上彻底的消失了.
这些话,我相信是事实.但如果进一步的思考,就会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建圆明园?据资料介绍,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
这让我想起了阿房宫,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300余里,隔离天日”,不可不谓壮观.考古学家说,阿房宫其实是坐落在战国秦上林苑内的一座大型宫殿,也是汉代上林苑故地,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它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皇家苑囿发展而来.这其实就很清楚了,上林苑、阿房宫、圆明园都是一脉相承的皇家产物.中学课本上说杜牧的《阿房宫赋》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要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是啊,杜牧总结秦始皇的阿房宫被焚烧的原因时,说道: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女工;钉磷磷,多于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举,可怜焦土.”把《阿房宫赋》改为《圆明园赋》,只须把“秦”改为“清”,把“楚人”改为“洋人”,就十分贴切了.红楼梦中写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不是在隐喻圆明园被烧的结局么?
清朝皇帝要建圆明园的心理和秦始皇建阿房宫的心理是一样的,圆明园的结局和阿房宫的结局也是一样的,不管是楚人烧的也好,洋人烧的也好.还是国人趁火打劫毁的也好,都不会长久的,有网友在《圆明园是谁烧的,与爱国无关!》一文中指出:圆明园烧了没什么可惜别,心疼的是建它时劳民伤财,只有为民兴建工程,才是万世一程,为什么二千年过去了,没有人去毁都江堰?没有人去废郑国渠?因为那是人民的财产,人民的福利工程!
清朝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仍要一意孤行,复修圆明园, 不免落得过再次遭劫的下场,直至荡然无存.旧时圆明园砖石,都成农民猪圈墙,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初衷来说,做农民猪圈房不是更有利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吗?不为人民而修建的工程,无论再浩大,再辉煌,都免不了这个结局.近闻有人要投资二百亿重建圆明园,人们争论的是建在哪里好,我却觉得没有什么可争的,历史的铁律谁能更改呢?如果这个社会贫富差别越来越大,那么今日圆明园砖石,怎么会不可能成为他日贫民猪圈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