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如何继承发展老子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2:54:53
庄子如何继承发展老子思想
庄子如何继承发展老子思想
庄子如何继承发展老子思想
1楼的通知说话是毛躁了点,4楼的同学也用不着这么激动吧?莫冲动啊 ,年轻人们……4楼的同学说《老子》主要分三部分其实是很不准确的,《老子》一书虽然才5千余字,但是内容博大精深,加之表意朦胧,产生年代较早,就自然成为后世许多学派和学者取法和学习的对象.韩非和庄子自然是其中比较著名的,随后的阴阳家也有借鉴,后世的黄老学派以及道家就更不用说了,更喜欢对附会元经文以期为我所用……所以一本道德经的内容可以说是气象万千,难以简单的用几个词概括的.(不能囿于一些知识普及性的课本和书本,以免貌似高深的说出也正确的废话……)
“并且大部分都是寓言故事,此两者和《论语》《孟子》非常相像”
你说《庄子》多寓言是很正确的,但是后半句就很模糊很暧昧了,什么地方像?传承关系?还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自己体悟出来的,还是历史老师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老师告诉你的啊?这么划分也是很不准确的啊,老子虽然创造“道”的概念并依托以讲述自己的哲学,庄子又何尝不是呢,所以这样说,是不怎么正确的,只能是门外汉的初次印象而已.
楼主的这个问题是很深奥的,无数的专业人士写了无数的论文在阐释这个问题……这个继承,楼主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呢?一般来说,要讨论这个关系,学者们都喜欢用《庄子 内篇》来与老子作比较,因为学术界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部分为庄子所作,部分为弟子或后续传人所作,外篇就直接都非出自庄子手笔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庄子“内外杂”33篇共6万余言很有可能是郭象在编订《庄子》一书时候删减整合后的结果.按司马迁《史记 老聃韩非列传》里的记载《庄子》一书应该有10万余言,班固《汉书 艺文志》记载《庄子》52篇数……)
说了这么多废话,现在就给你一个学者论文的节选,他是用庄子内篇于老子作的比较,希望对楼主的问题有所启示……
解《老子》一书的情况下,对照《庄子·内篇》和简本
《老子》,就会发现,就《内篇》中庄子所阐释的思想
看,在他心里潜在地有着超越老子、更透彻地体悟
“道”的取向.也就是说,庄子是一位独立不倚的思
想家,在他心目中除了师法道之外,别无所师.所
以,他没有必要引《老子》为证,更没有必要像弟子
或信徒那样亦步亦趋地阐释《老子》思想.相反,对
于《老子》书中的许多范畴,庄子都作了更极端化的
生发,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庄子还阐发了一些属于他
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思想.
比如简本《老子》明言“天之万物生于有, [有]
生于无”,庄子却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
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11 ] (《齐物论》) ,自
“有”溯于“无”,更自“无”上溯于“无无”,乃至于
“无无无”、“无⋯⋯”.
再比如关于二元转化,简本《老子》已经充满
“变”的色彩,所谓“反也者,道动也”.这个“动”不
但包含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而且包含事物本身就
有对立两极的相互转化,所谓“进道若退”、“大
(巧)若拙”.庄子哲学也满篇充斥大小、多少、长短
等二元相对的概念.不同的是,在老子那里,进退、
巧拙的概念是确定的,只不过看你从哪个方面、哪个
角度说,往往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短时与长
久、手段与目的、态度与功效等等的区别,庄子则完全抹煞二元的对立,“大”本身就又是“小”,“是”本
身就是“非”,所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
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11 ] (《齐物论》) .
再比如体道之用,简本《老子》已经为人生设计
了“人法道”的行为方式.其中既包括人君治世,如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也包括个体
的平安康泰,如“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古(故)
智(知) 足不辱, 智(知) 止不怠(殆) , 可以长旧
(久) ”.庄子也提到过“明王之治”[ 11 ] (《应帝王》) ,但那
是指“道”本身的化育之功,即“道”之治.至于个体
人生,庄子所阐述的固然也包含有保身之道,但与
《老子》单纯强调的保全人的物质、肉体等外在的生
命需要不同,庄子更突出地追求体道之后的心灵状
态.《逍遥游》、《大宗师》等篇中反复描写的无功、
无名、无己、无死生之别的与道合一的至人、神人境
界,就是《老子》中所没有的.
这一切,都可见庄子吸取老子哲学又予以超越
和突破的方方面面.
除此之外,据简本《老子》考察庄子与老子的关
系,笔者认为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关于“一”这个概念的首创问题.今本《老
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句,有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的描写,还
有“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之说,然有学者已经指
出,《老子》中这所有带有“一”的语句均不见于简
本,《庄子·外杂篇》中引用《老子》之语也没有引到
这种语句,由此推断“一”的思想乃后来所加[ 13 ] .而
在庄子这里,“一”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庄子
与老子道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即在于强调“道”
的整体性,强调道就是“一”,只有道是一,具体事物
则有分有成,起灭变化.道是整体,就不能分割,有分割,就不是“道”了,正所谓“有成与亏,故昭氏之
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11 ] (《齐物论》) .
而这正是庄子相对论的哲学基础,即只有“道”是
“一”,是“全”,世间任何具体的事物便都是非一,都
是偏,都是相对的了.庄子不同于老子思想的特色
内容,诸如齐万物、一死生、等是非、精神上无我逍遥
等等,正都是由此而生发.如前所说,就时间来说,
庄子有可能见不到今本《老子》,当然这只是一种推
断,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就意味着庄子所见到的
《老子》尚没有“贵一”的思想,“道一”思想就是庄
子所创.这样一来,庄子超越老子独创体系的成分
将更加强化.
二是关于庄子对待儒家的态度问题.我们知
道,今本《老子》的反儒倾向至为明显.所谓“大道
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等等.这些说法在《庄子·外杂篇》中得到
强烈回应,《胠箧》直称“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攘
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将矛头直指儒家的
“仁义”之说.相较之下,《庄子·内篇》对孔子的态
度则显得温和得多,以至于学界有“庄子盖助孔者”
之说.而对照简本《老子》,会发现上述这些与儒家对立的语句,或者说法有异,或者概不存在,学派对
立的倾向至为淡薄.比如“大道废,有仁义”,在简
本中为“大道废,安有仁义”,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
反.这样,就有必要重新考虑庄子在道家反儒方面
的作用问题了.如前所述,庄子在《内篇》中虽没有
强烈反孔,但对孔子是有所贬抑的,是把孔子放在老
聃之下的.如果庄子所见《老子》是简本而非今本
之类,那么他的贬孔倾向就不是受到《老子》的影
响,而是缘于他自己的价值判断.正是出于对“道
一”的独特把握,出于对精神上超越一切世俗羁绊
的境界的追求,庄子否定了当时各家各派关于是是
非非的所有争执,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于是他否定了
孔子,也超越了老子,成就了只此一家的庄子.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
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战闰时期唯心主义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所不同的是把客观唯心主义改造成了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思想改造成了相对主义。庄子构思想比老于还要消极,认为“物(人)不胜天”,“有用”不如“无用”好,活着不如死掉好,典型地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悲观颓废的思想。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
全部展开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
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战闰时期唯心主义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所不同的是把客观唯心主义改造成了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思想改造成了相对主义。庄子构思想比老于还要消极,认为“物(人)不胜天”,“有用”不如“无用”好,活着不如死掉好,典型地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悲观颓废的思想。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
收起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
全部展开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在唐代(618-907年)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 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高度评价庄子散文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收起
1楼的SB
就是因为继承发展老子所以才比老子牛啊
站在巨人的肩膀是听过没?
老子主要可以分为
论道,治国,修身 三大部分
而庄子的话,就光说内篇而言,治国没见怎么讨论过
并且大部分都是寓言故事,此两者和《论语》《孟子》非常相像
不过老庄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若按照所谓唯物主义来看的话
老子的大概可以分为 客观唯心主义
庄...
全部展开
1楼的SB
就是因为继承发展老子所以才比老子牛啊
站在巨人的肩膀是听过没?
老子主要可以分为
论道,治国,修身 三大部分
而庄子的话,就光说内篇而言,治国没见怎么讨论过
并且大部分都是寓言故事,此两者和《论语》《孟子》非常相像
不过老庄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若按照所谓唯物主义来看的话
老子的大概可以分为 客观唯心主义
庄子的则是 主观唯心主义
各种差别就靠LZ自己领会了
收起
1.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当然庄子的思想是承继于老子的。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还有就是无为、反对战争等观点。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 《让王》中有“两臂重于天下”。
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学说,除了强调自然的一面以外,还有讲权术的一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全部展开
1.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当然庄子的思想是承继于老子的。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还有就是无为、反对战争等观点。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 《让王》中有“两臂重于天下”。
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学说,除了强调自然的一面以外,还有讲权术的一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老子》中也处处强调这一点。所以后来法家的韩非也援引《老子》。而庄子抛弃了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绝异。故《天下篇》历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
2.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
在 庄子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一个无限的概念。由“道”而产生了天地万物,“道”本身是万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人如果得 “道”,即获得了无限和自由。
庄子“道通为一”(《齐物论》)的思想和近代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的哲学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种看法比起牛顿把宇宙看成像弹子球撞击那样的机械论思想,显然是更近于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了。
http://www.bduren.com/bbs/forumdisplay.php?fid=183
收起
老子没庄子牛
何来庄子继承发展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