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电影《梅兰芳》的观后感 700字不要太深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9:06:02
要电影《梅兰芳》的观后感 700字不要太深奥
要电影《梅兰芳》的观后感 700字
不要太深奥
要电影《梅兰芳》的观后感 700字不要太深奥
刚从新世纪看完《梅兰芳》,赞就三个字:好电影.
如果陈凯歌曾经是个好导演,那么这个好导演又回来了.
重重叠叠的四合院,青砖灰瓦,光影氤氲.犹如泛黄的旧照片,与故事的色调如此协调.
镜头下的戏台富丽堂皇,很有质感.想一想,委实纳闷,何以我在长安大戏院前排亲眼所见的舞台那样虚假呢?或许是当时不入戏吧.
纽约的剧院门前,绅士仕女鱼贯入场的镜头,冬夜,飘雪,霓虹.先由高空俯瞰,既而慢慢摇下,成水平(对不起,我不知道怎么用专业术语,只能讲自己的观感),非常精致的感觉,不禁想起了《纯真年代》那种调调.
情感戏很干净,赞一下,在近来的中外银幕上太少见了.
三分之二的篇幅,让人眼中噙泪.尤其前半部,王学圻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演的青年梅兰芳,其对手戏张力十足,将旧日梨园优伶的辛酸、尊严、无奈,刻画得入骨三分.王学圻的台词功力太好了,使用的语调类似黄宗洛,既脆又哏的京片子,带着股儿飘忽劲儿.余少群,气质扮相都挺符合我期望的,一定得找找他的越剧去.
相比之下,黎明所扮的中年梅兰芳,的确很正派很有尊严很有分寸,及格.可是,单纯一个好男人就能定义梅兰芳吗?他更应该是一个好男旦吧?于是,又不能免俗地怀念哥哥张国荣,那眼角眉梢的风情,美人如云,绝色难寻啊.
章子怡扮的孟小冬,不错.不过,角色在表白情感态度时的那种执著感和章子怡以前演过的角色类似,故无惊喜处.忽然想到一个细节,在孟小冬的居所,画外时时响起细细的、清脆的风铃声,声音很小,很随意,几乎让人忽略掉,画面的诗意感、层次感却为之丰富了.除了这细脆的风铃声,我也想不到究竟还有什么更适合点缀在这雅致的闺房里与梅郎相对.倘若真是风铃声,我要赞为神来之笔啊.
陈红,每次出现她的镜头,我都紧张,生怕她一开口我就出戏,结果呢,果然果然.抱歉,是我有成见.
孙红雷,又一好演员,看完整部电影,确信唯一的戏痴就是这个“邱如白”.他爱梅兰芳,他爱的是梅身上的戏魂,嗯,这是我的确信.舞台上杜丽娘风流婉转(青年梅兰芳余少群扮),台下邱如白如痴如醉,喉结滚动.由此推断,惹动他的是艺术化了的女性美,而不是看到男人扮.
英达演的六爷,很有喜感,没什么可说的,及格.如真要比较,还是不及“费二爷”.扮演费二爷的那位我不熟悉,但是丝毫不影响他那种旧京味儿带给我的感动.
还有一大担心:童年梅兰芳的扮演者叫什么彤,也是现在筹拍中的李少红版《红楼梦》中少年宝玉的扮演者.电影中仅几个镜头,这孩子咋就这么寒酸这么丑呢,瞧那眯眯三角眼儿.那里是我们“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的宝玉呢?我期待《红楼梦》,可是我不喜欢现在这个小宝玉,但愿我错了.
最后总结一句:无论人物设置,故事编排,还是摄影、美工、剪辑等等,《梅兰芳》都是上乘的,这是我近年来所看到的最好的电影.
应该再说一下缺点:前半部,余少群与王学圻为主角的那部分,亦戏亦人,穿插着《牡丹亭》、《汾河湾》、《定军山》等唱段,花团锦簇,美不胜收.黎明登场之后,舞台上的表现明显无力,几乎没有正面唱段,遗憾遗憾,除了主角罩不住,还能有什么其他理由呢?我充分相信,倘若有那么一个合适的主角,保持前半部的水准,陈凯歌会把这部片子拍得更好看.
这两天陆陆续续又看了些评论,有个观点得到很多拥趸,大意是导演不尊重历史,比如真实的梅孟关系、刺杀事件的真相、梨园行的师徒关系等等.对于这类观点,我的看法是:导演拍传记电影,就应该像司马迁写《史记》!“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摹,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