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有哪些学法指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5:29:52
数学课有哪些学法指导
数学课有哪些学法指导
数学课有哪些学法指导
上个世纪,中学数学界一直强调“双基”的教学.二十一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新课标的出现.加强“双基”、学法指导与能力培养成为数学课的主旋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怎样进行能力培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谈点体会如下:
一、 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文科学科需阅读,数学同样需要加强阅读.只有循序渐进,深刻阅读才能掌握其数学中的微妙关系、才能养成读书能力,进而形成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养成是每个青少年学生后继学习,乃至终身自学的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是新课标的理念.而初中学生一般不会阅读,特别是初一学生更没有阅读课本的习惯.那么怎样指导阅读?
1、指导学生预习.
要求学生提前通读每节课的相关内容或粗略了解相关内容.所以教师要提前准备好阅读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提纲,有目的的去读课文.然后自己提前作一下练习题.第二天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带着疑问听课.
2、要求学生学会通读与精读.
一般刚开始学习新内容时,要通读三至四遍相关内容.包括知识点及例题,以及课本中的提问和选学内容,都是通读内容.尽量让学生把课文读透读厚.精读一般是要求学生细细地读读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理、推论等.这些内容一般都写得相对精简而深刻,是数学的重点,所以要求细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识记的目的.
3、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达到三到:口到、心到、手到.
口到指阅读数学课文时要读得比较流畅.心到指对其内容的内含与外延的理解,深刻体会.手到指在阅读的同时要对精要的地方勾列出来,或者把疑问写在旁边,或者把某些内容精要的归纳总结写在页眉上.
二、 指导学生学会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数学课上无论是情境引入,或是新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的设问,无论是学生相互讨论或是老师的矫正归纳总结,无论是学生的口答、做作业练习或是总结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本身就凝聚着老师能力的体现,进而培养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学生在参与中.一方面是对其数学素养的积累和提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胆量的锻炼、口才的培养.以及气质的培养.特别是每个概念、公式、定理等的形成的探索、以及每个题目的分析和解决.无疑体现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而这种探索创新的过程正是每个青少年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精神和习惯的养成过程.
所以每个数学教师要鼓励,鞭策学生大胆参与.特别是那些胆小的要主动抽他们回答问题或板演练习.并大大的赞扬他们善于思考问题的行为,哪怕是在回答问题或解答题目中有错误的,只要有一部分正确都要加以肯定,大大赞扬.因为探索科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任何一个科研课题的成功,无疑不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探索过程和心血.所以数学课中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赋予我们数学教师的使命.
三、 指导学生学会各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数学教师都知道每个接受数学教育的学生以后工作中并非都要用到所学知识,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留给学生的其实是思维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各种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分析、类比、归纳
初中数学许多概念是描述性定义的,许多法则是从大量的事实分析、类比、归纳出的.
如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分析归纳引进负数的概念.由行程中的方向问题.分析归纳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由生活中大量的存在着变化的两个量,进而归纳出函数的概念.由小学中分数的性质,类比得到分式的性质,由分数的运算法则类比分式的运算法则.大量的事实说明,分析、类比、归纳这样的思维在数学中随处可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运用这些思维形式,还要反复向学生指出这种思维形式奥妙所在.让学生在解题中和在认识数学知识中运用这一思维形式.
2、 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
在数学中由特殊到一般,或一般到特殊也是随处可见的思维形式.如初一乘法分配律是由具体的例子运算归纳出一般的运算律,又由一般地运算律用于具体的计算中.在几何中由具体的画图,总结出一般的公理.或者由具体的定义、公理、及画图推理论证出一般的定理.又由一般的公理、定理作为每个推理论证的依据等等无疑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运用.
3、 观察变化规律得出一般结论
初中新课程中,从初一到初三都经常在练习题中安排了一些与自然数变化有关的数列问题,这些题目一般都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如:一列数:“+1,-3,5,-7,9……”⑴问第100个数是多少?⑵前一百个数的和是多少?
又如:“一条线段插入一点有3条线段,一条线段插入两点有6条线段……问:一条线段插入N个点有多少条线段?”等等这类题目都需要细致观察,分析,总结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4、 分类讨论
在整个中学数学中,不乏缺少分类讨论的题目.这种题目对于从小学刚进初中的学生是困难的,所以更需要指导学生学会这一方法.
如a、b、c为有理数求 的值
又如:“已知是 是直角, ,求的度数”.等等这类题目在数学中要适当的安排一些让学生练习,学会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否则就会遗漏答案.
5、 由条件寻找结论,由结论去寻求条件
在几何的演绎推理中,这一思维是经常要运用的.一般而言,由条件寻求结论是容易的.但反之由结论寻求条件相对要困难点.但几何题目中一般由要证明的结论,或要计算的结论去寻找需要的条件.因此在几何论证中,教师要多介绍一些反推法,让学生体会.
6、 细读题目寻求等量关系
初中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一难点.我们在教学中,除了介绍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规套路以外,还要经常告诉学生要突破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难点有二:一是寻找具有等量关系的一句话.二是注意细读题目,想想哪些是已知的量,哪些是未知的量,哪些是隐含着的条件或等量关系.经常训练就会突破这一难点.
四、 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总结,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认识事物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通读课文是为了把课文读厚,复习总结是为了把课文变薄.温故而知新,只有系统的全面的复习总结才能使知识形成链条,从而记得住,领会得深.但初中学生不会复习总结.我们教师除了给他们介绍一些方法以外,还要在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一章学完后要督促学生复习总结.
首先,在每节新课的预习前,或做作业之前,一定要把当天所学知识过滤一遍,运用记忆规律及时把它记住.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其次,要告诉学生复习总结知识一定要寻求一条线索,通过这条线索把知识联系起来,让知识点形成一串储藏在我们的脑海里.这种线索可以是知识结构图,也可以是相邻关系的文字叙述.
再次,每章学完后除了总结知识以外,还要总结本章的题目类型.一方面让学生编题总结类型,另一方面教师写出范例让学生观察,解答,系统总结考点区域.把课本中的题目进行变式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形成全方位的总结.学会全面、系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五、 指导学生学会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有文字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语言.数学同样也有表达的语言.它包括对概念、定理等的文字叙述语言和符号表达语言、解题中的逻辑推理语言、几何中的图形表达或画图语言及列表叙述的语言.所以数学中的文字叙述、符号表达、图表描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王国,及魅力无比的内在思维形式.所以要学好数学,显然要学会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但要读懂这些语言,而且还要会表达.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 认识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读懂各种符号的意义.
数学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图形多、其语言的抽象性、丰富性、特殊性.所以在加强“双基”训练时,一方面要多从正反方向让学生练习巩固;;另方面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识记,特别要搞清每个概念,每个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
2、 在几何入门教学中过好三关
O
B
C
A
一是过好咬文嚼字的概念关.如几何中常有:“有且只有”、“全等”、“相似”等这样的字眼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二是过好语言及符号图形的翻译关.在图形,语言,符号表达上架起一座桥梁—“翻译”.如语言:一射线把角平分成两个相等的角叫角的平分线.图形如下:
符号表达:
三是擦亮眼睛过好图形关.平面几何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图形丰富多彩.只有认真的观察细细体会,才能识别图形的内在形式,如“矩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都是四边形.既有各自特点也有相同特点.因而需细细的品味.
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把生活中的图形同几何中研究的图形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既有感性的直观的生活中的图形,又有理性的几何中的图形.
3、 教学生在作业中养成规范的逻辑推理及解答的书写语言.和作图表达语言.
无论是代数或是几何,其推理形式都是非常严密的.每一步都是需要有根据的,因而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做到步步有根据,字字有道理.如代数中的数于式的计算必须要以法则,概念为据.方程的解法要以等式的性质及数的运算法则为据,几何中的推理论证和解答以定义、公式、定理、推论为据.否则就会变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作图时既要熟悉各种常规的画图语句,又要用尺规规范地画图.否则“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在狠抓“双基”的基础上,再抓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继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这项工作其实是一系统工程,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要反复训练,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才会学会这些方法,逐步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