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内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3:12:12

春节习俗的内涵
春节习俗的内涵

春节习俗的内涵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
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因为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春节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 中国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沉淀下厚重的含金的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化的质是历千年而不变的. 春节文化其实也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和睦生活的美好愿望.如今,春节更是一个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全家老小欢聚,共享天伦之乐.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