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对东方文学的认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0:30:06
求对东方文学的认识
求对东方文学的认识
求对东方文学的认识
按照国内通行的概念,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其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①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
东方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学,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这两块大陆上,结出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批璀璨的果实.如许世界“第一”,世界“之最”:其中,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优美的神话传说;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为庞大的诗歌总集——印度的《吠陀》;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有世界上已有写本的最长的史诗——极其宏伟而浩瀚的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丰富的文学总集——古希伯来的《旧约》;有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中国的《国语》和《左传》;有世界上最庞大、最神奇的民间故事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有世界上第一部写实性长篇小说——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有世界上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戏剧——印度的剧作家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有世界上最早描写人民抗暴斗争的名剧首陀罗迦的《小泥车》;有世界上最早的游侠小说——印度诗人檀丁的《十公子传》.
东方文学不仅历史古老,而且还有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东方文学中除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学遭湮没外,印度、中国、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传统、日本文学传统都赓延承续,代代相传,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古代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到公元70年代结束,但古希伯来文学总集《旧约》以丰富多彩著称于世,它被译成希腊文并成为《圣经》(《新旧约全书》)的组成部分之后,和《新约》一道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欧洲文学的两大书面文学源头之一.在东方文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巨匠、大师不断涌现,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大量的古今名家名著已成为全人类文学艺术的典范.
②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
东方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同西方殊异,具有“多源性”和个性突出的特点.东方三大文化体系各自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又都比较成熟、发达,在形成与发展中几乎并驾齐驱.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东方文学发端于古代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五大文化源头,到中古基本形成了三大历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南亚、东南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包括巴基斯坦、泰国、缅甸、印尼、菲律宾等国),西亚、北洲的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包括波斯、土耳其、阿塞拜疆、塔吉克、乌兹别克、埃及等).多源性的古代东方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各文化圈的文学所独有的特质,直到现当代还可以从这些地区的文学差异性上看出.
③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
宗教与伦理道德是东方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强烈的宗教意识和伦理观念在东方文学里烙下了鲜明的印痕.那时的宗教对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和载体作用,文学是在庞大的宗教体系中得以保存、整理和发展的.
从内容上来讲,东方各民族文学中,有的出于宗教目的,对古代作品加以搜集整理,如《吠陀》(吠陀教圣经)、《旧约》(犹太教圣经)、《古兰经》(伊斯兰教圣经,真主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传教23年间的言论汇集,也是阿拉伯散文的里程碑),既是神圣的宗教经典,又是庞大的诗文集,具有信仰和审美的双重价值.有的通过文学作品来宣扬宗教教义,如《佛本生经》、《佛所行赞》(古印度诗人、戏剧家马鸣的长诗);有的受到宗教的强烈影响,如《一千零一夜》不仅在文体上,就是在精神上都受到《古兰经》的深刻影响,贯穿整部故事集的信念,就是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
从形式上来讲,东方古代有专属宗教文学的体裁,如祷文、咒语、忏悔诗、赞美诗、宗教寓言等.
受宗教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东方民族形成了一些较特异的审美心理和表现风格、表现方法.在文学中,如表现神秘的内省与“禅定”等感情或直觉体验,抑恶扬善的思想倾向,浓郁的抒情色彩,以中庸平和为完美的人物形象,悲剧故事的喜剧“大团圆”的煞尾,温婉、细腻、含蓄、幽玄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比兴的手法的运用等等.
所以,东方文学往往展示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邃宏大的哲理意识,讲究“情”、“味”、“韵”,讲究和谐完美与清纯,讲究幽玄古雅与隽永恬静,等等.而西方的伦理道德和思想感情,不像东方的那样追求“形”与“神”、“景”与“情”、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往往停留在有限的现实中,即使在达到超越的时候,也只是表现出一种对上帝深沉的‘赎罪感’,很难达到中国式的空灵,印度式的庄净,日本式的幽、,埃及式的沉静、波斯式的华美.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进取向上精神和深沉强烈的写实力度,却也是东方文学所匮缺的.东方很少有作品能企及19世纪西欧和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④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早在书面文学出现之前,古老的多民族的东方已流传着异常丰富的民间口头作品,包括各种神话传说、民谣、箴言、民间故事、寓言、说唱文学、谚语俗话、史诗等等.东方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因素较西方文学更为丰富突出,特点也更为显豁.
东方文学与民间口头文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始口头文学的流传与整合.东方文学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埃及的《亡灵书》、印度的两大史诗和《五卷书》、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日本的《古事记》、朝鲜的《春香传》等等,都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它们长期流传,往往经过很多人的加工、整理和润色,最后被搜集编定成书,作者大多无可稽考.二是文人吸取民间文学养分的再创作.丰富的民间文学源泉激发了文人的灵感,他们在进行创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口头文学学习,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在东方文学史上,文人创作中表现出民间文学特色,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以劝善训诫为内容,如印度古代诗人伐致呵利的《三百咏》等;第二是体裁上诗文夹杂,文中有诗,诗中有文,保留着说唱文学的痕迹,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萨迪的《蔷薇园》等;第三是框架结构(Chinese-box)的采用,作品中大故事套小故事,这是民间口头文学为讲故事的方便,把无关联的内容组织在一起的方法,如7世纪印度古代小说家、诗人檀丁的《十公子传》和古代小说家让•波丁的《迦丹波利》都采用这样的结构文式.
3、东方文学的历史分期
从历史发展和社会演化的形态着眼,有多种分法.目前各类东方文学教材一般把东方文学的历史进程分为古代(上古)东方文学、中古东方文学、近代东方文学、现当代东方文学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文学既有自己的特点又绵延赓续,共同构成了源远流长、成就辉煌的东方文学总体.
①古代东方文学(公元前4000多年前——公元前后)
古代东方文学是东方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尤其是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同时代的西方是古希腊罗马文学)
多源性的古代东方文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最先进、最繁荣的文学,是世界文学史光辉煌灿烂的开端.
古代东方文学成就以五大源头为代表:古代埃及文学、古代巴比比伦文学、古代希伯来文学、古代印度文学和古代中国文学.主要作品:
《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原始英雄叙事诗)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印度两大史诗)
《本生经》(佛教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
《沙恭达罗》(迦梨陀娑)
《旧约》(古希伯来文学经典,西方书面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
《诗经》与“屈骚”
《古兰经》(伊斯兰教圣经,阿拉伯散文的里程碑)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纪念碑”)
②中古东方文学(公元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
中古东方文学即东方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
东方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衰落是一个漫长、不平衡的历史过程.历史断限说明问题:中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进入封建社会,而印度、西亚、中亚、北非诸国则在2至8世纪左右才先后进入封建社会;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印度1849年完全沦为殖民地,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亚数国至1917年俄国10月革命时方结束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
原因:封建土地国有制和自治自足的自然经济;超稳定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和沉重的封建伦理道德.
漫长的东方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封建文化,尤其是早、中期的中古东方社会兴旺发达,到了中古后期,东方国家就逐渐落在欧洲的后面了.
中古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为中心的三大政区,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都是声势煊赫、雄视一时的大帝国,涌现了中国长安、阿拉伯的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等著名的国际中心城市.东方各国的交通贸易、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十分频繁,构成了一个神奇富庶的东方世界.波斯—中国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阿拉伯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开创,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的发明及运用,印度的佛教对周围国家的影响.打破了东方自上古以来相对锁闭的社会状态.
中古早期和中期的东方文学,以辉煌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文学的高峰.大约同时期的中古西方却经历了数百年的“黑暗世纪”,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文学的新世纪.
中古东方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推中古中国文学,其次还有中古日本文学、中古阿拉伯文学、中古波斯文学、中古朝鲜文学.主要作品:
汉赋、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钟荣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
《万叶集》(日本古典诗歌总集)
《源氏物语》(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
《蔷薇园》(“设拉子的黄莺”——波斯诗哲萨迪)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纪念碑“)
《春香传》(朝鲜古典小说名著,说唱脚本体小说,是朝鲜三大古典名著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金云翘传》(阮攸,中古越南文学中最负盛名的长篇叙事诗)
中古印度文学不及古代成就辉煌,梵文文学在此时已渐失昔日活力,日趋没落,而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和泰米尔语文学相继崛起,日益繁荣.
③近代东方文学(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近代东方文学主要指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时期的东方文学,与西方近代五、六百年的文学历史相比,东方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只有七、八十年,时间极为短暂.
19世纪时,除日本外,东方各国几乎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近代东方文学产生比西方晚(东方国家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普遍比西方要晚300年左右),发展不如西方充分,并且明显地受到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近代日本文学是东方国家中唯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显得十分活跃.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日本人用七、八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四、五百年的文学历程.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出现过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以及社会问题小说等.
近代东方文学成就的代表:近代印度文学、近代日本文学.主要作品:
《吉檀迦利》(诗集),“印度诗圣”泰戈尔,东方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师.
《戈拉》(长篇小说),泰戈尔.
《浮云》(长篇小说),二叶亭四迷,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作,写实主义.
《舞姬》(短篇小说),森鸥外,感伤浪漫主义.
《我是猫》(长篇小说),夏日漱石,“余裕派”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
《破戒》(小说),岛崎藤村,自然主义.
《棉被》(小说),田山花袋,私小说.
《和解》(小说),志贺直哉,“小说之神”,“白桦派”重要成员,也是一个典型的私小说作家.
《春琴传》(小说),谷崎润一郎,日本唯美主义集大成者,此作堪称现代版的《源氏物语》.
《罗生门》、《鼻子》、《竹林中》(小说),芥川龙之介,“新思潮”派中坚作家,“鬼才”,“奇才”.日本现在设有“介川文学奖”.
④现当代东方文学(一战前后迄今的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加入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新格局,东方文学也分成三大主要文学类别.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新格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继续发展的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主潮并驾齐驱的局面.三大主要文学类别:无产阶级文学、传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派文学.东方文学的多元化.四大文化地区形成——二战以后黑非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即黑非洲文化体系.60年代以后,黑非洲新文学生机勃发,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作品,宣告了黑非洲地区“黑暗大陆”历史的结束.20世纪世界文坛明显地呈现出西欧北美、苏联东欧、拉美、亚洲四大“板块结构”——地域划分.
现当代东方文学的代表:现当代日本文学、现当代中国文学、现当代印度文学、现当代朝鲜文学.
20世纪上半叶亚洲文学的主流是民族革命文学.60年代以后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各种性质的文学的并存,文学流派、艺术表现的多样化.日本的现代派文学最为发达,有“新感觉派”、“新兴艺术俱乐部”、“战后派”、“无赖派”、“太阳族”、“内向的一代”、“第三新人”派、“透明文学”派;朝鲜有存在主义文学、“新感觉派”;中国有“朦胧诗”派、新生代诗人、“新潮小说”、荒诞派戏剧等;印度印地语文坛有“新小说派”,印度孟加拉语文坛有“现代主义派”;伊朗有青年文学家团体“拉贝”;埃及有陶菲格•哈基姆的荒诞哲理剧;尼日利亚有索因卡的荒诞派戏剧;等等.主要作品:
《党生活者》(长篇小说,小林多喜二)
《没有太阳的街》(长篇小说,德永直)
《故乡》(长篇小说,李箕永)
《斗牛》(井上靖)
《砂器》(松本清张)
《恍惚的人》(有吉佐和子)
《古都》、《雪国》(川端康成)
《金阁寺》、《潮骚》(三岛由纪夫)
《戈丹》(长篇小说,印度“现代小说之王”普列姆昌德)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性的人》(大江健三郎)
《路》(索因卡)
《白头山》(长诗,赵基天)
4、东方文学学科建设问题
东方文学学科发展是动态的,东方文学的内涵、外延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且对文化传统有很强的依赖性.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论著的问世标志着东方文学已发展成为国际上一门独立的学科,但那时的东方文学基本上是古代文学研究.
在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中,东方文学显得十分薄弱.因为近现代东方的落后和“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提起外国文学,人们言必称欧美,中国文学尚不屑一顾,何况其他东方国家的文学,似乎是一片荒芜.
五四以后很长时间,对东方文学的介绍是零碎的、片断的.鲁迅在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对欧亚文学都有介绍,特别对印度古代文学评价很高,但鲁迅没有提出“东方文学”这个名称.郭沫若从印度哲学中吸取了泛神论思想,写出《女神》, 冰心从泰戈尔那儿吸收爱的哲学,写出了那些甜蜜蜜的歌颂母爱的诗篇.
中国把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予以关注,开始于1958年.那时,有一批为数不多的青年教师,在老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从事东方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设了东方文学课,但那时资料奇缺,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方法也是国别式的.50年代,日本、印度、阿拉伯;60年代,又增加了朝鲜、越南、缅甸、印尼等.60年代初,经过一些人的努力,开始把东方文学加以综合研究,并初步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70年代,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师范院校陆续开设了东方文学课程.但文革中断了这个好势头.
1982年,由教育部委托华中师范学院编写高等师范学院本科外国文学教学大纲,把东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东方文学作为一个独立体系与欧美文学平行,这在我国外国文学教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东方文学建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就是培养东方文学师资队伍的问题.1982年,北师大中文系举办了全国高校东方文学讲习班.1984年,北大东语系举办了全国高校东方文学进修班. 1983年全国高校东方文学研究会成立.其后还成立了印度文学研究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日本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一支研究东方文学的研究队伍已经初步形成.研究队伍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晓东方语言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大学东方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他们往往致力于翻译和研究各国语言对象国的文学;另一部分是并不通晓东方语言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大学从事综合研究外国文学史教师,尤其是侧重东方文学史的教师.
从80年代至今,除了各种冠以“外国文学”、“世界文学”的著作中东方文学已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外,还出版了各种有关东方文学的类书、文学史、专著;除了在各种有关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会议上可以看到东方文学研究者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外,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了各种有关东方文学或相关国家、民族文学的专门学术会议;在有关外国文学的刊物上、书店和图书馆里,都不难看到相当数量的东方文学译著和论文发表,有人统计,平均每年发表东方文学专业论文130篇,出版的各种东方国别文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和教材已近百种,其中有关“东方文学史”类的专业书籍已达30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