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震的起因、危害、防护要是普遍现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02:38

有关地震的起因、危害、防护要是普遍现象
有关地震的起因、危害、防护
要是普遍现象

有关地震的起因、危害、防护要是普遍现象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脱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发生地震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在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下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产生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地震指大地(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地震按主要成因可分为两种: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对人类的影响最大.这类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岩层脆弱的地方便会发生突然断裂和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颤动.
地震波主要有两种传播形式: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通过能力强,所以当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这时位于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大地便开始前后左右摇晃,严重时造成房倒屋塌、土石崩落、公路变形.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倍.
某地区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其大小同震级、震中的距离有直接关系.此外还和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在距震中距离相同的地方有时烈度相差也很大.
地震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地球上差不多每天都有地震,平均每年发生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5万次,7级以上的大震平均不到20次.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1.大震前有何前兆?
1. 地下水异常.
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发浑、变味等.
井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
天雨水质浑, 天早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 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 有的变味道.
2. 动物异常.
震前一、二天,牛、马赶不进圈,乱蹦乱跳,嘶叫不止,烦燥不安,饮食减少;一些猪羊不吃食,烦燥不安,乱跑乱窜;狗狂叫不止;鸡不进窝,惊啼不止;鸭不下水;家兔乱蹦乱跳,惊恐不安;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密蜂一窝一窝地飞走;老鼠反应最灵敏,在震前一天至数天,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爬出洞外,上树;鱼惊慌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等.
震前动物有预兆; 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拱圈; 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麻蛇早出洞; 鱼儿惊慌水面跳.
3. 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地震有“前震一主震一余震”的规律,要注意掌握,防止
地震前如何准备?
要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确地震时的疏散路线
和避震场所;清除楼道和门前的杂物;妥善处置室内易燃易爆物
品;关闭煤气,切断电源,熄灭炉子火等;衣袋里装上家庭成员名
单、工作单位、通讯号码等.有确切血型的要写明血型.
地震时怎样求生?
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此时要保持冷静,
(1) 能撤离时,迅速有序地疏散到选定的安全地区,不要拥挤在楼梯和过道上.
(2) 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震后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例如:在家里可躲在床或
桌下面或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等.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边.在车间里可躲在机床下或小房间.在影剧院,在饭店可躲在椅子下.
(3) 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难.
(4) 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如用枕头顶在头上,用脸盆顶在头上,用书包顶在头上,用双手护住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