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6:40:50

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什么
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什么

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什么
一、基础道德品质及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基础道德品质是亲社会成员必备的品质.亲社会成员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积极成员.对社会有益的人必须正确处理对事、对人、对自己与对自然的关系.这四种关系是人的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四个方面,也是基础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这四方面关系的正确处理,就是要养成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四个系列的态度.
所谓敬业,指对事所持的积极的态度,即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专心并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好.
所谓乐群即对人的积极态度.指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乐于与人交往,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的积极态度.
所谓进取指对己的积极态度,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自我提高,积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
所谓环境保护即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指热爱环境,积极参与改善环境,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这四种态度是相应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规范的教育,应成为基础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四种良好的态度系列,是依据人的生态系统观点而确立的.依据现代生态学观点,人与环境密不可分.人必须适应(包括顺应与改造)环境,与环境保持平衡.人所面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又可概括为事与人两个方面的因素.上述对人、对事、对己与对自然环境的四种态度系列就是依据这种生态学观点(即生态系统观点)而确立的.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这四种态度是人积极适应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所必须的.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二、基础道德教育的内容系统
基础道德教育的内容系统由基础道德的目标、内容、活动与评价系统构成.
(一)目标系统的优化
基础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即教育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所要构建基础道德品质的结构.基础道德品质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结构.目标系统必须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前已指出基础道德品质应由主体对事的敬业、对人的乐群、对己的进取和对环境的保护四系列态度构成.基础道德教育目标系统的优化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建立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和由浅入深的目标层次系统.为此,可把中小学分为小学、初中与高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即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三个层次;初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三个层次;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四方面的态度系列.从而构成一个由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态度系列构成的中小学基础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
(二)内容系统的优化
中小学基础道德教育内容系统的构建,要在广泛吸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按上述中小学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态度系列的目标系统的要求进行优化.
敬业的教育内容分为:立志勤学、积极工作与勤劳俭朴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事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乐群的教育内容分为: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关心集体与遵规守纪四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人应尊重与友善.
进取的教育内容分为:善学力行、勇敢坚毅与求实创新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我提高以及自我完善的品性.
环保的教育内容分为:爱护保护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与改善美化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爱物意识及良好的习惯.
(三)教与学的活动系统的优化
基础道德教育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即基础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基础道德品质结构的构建过程.教学活动系统的优化,要根据社会规范接受的依从、认同和信奉三阶段理论,分期、分批和分专题进行.
1.规范的依从阶段.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依从,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依从,表现为在对规范的依据和必要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也能做到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包含从众(随大流)和服从两种类型.
依从行为具有下列四个特点,即:(1)盲目性;(2)被动性;(3)工具性;(4)情境性.
依从的作用包括:(1)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开始,属规范接受的初级阶段.规范的依从使规范付诸实施,社会秩序得到初步控制,个人获得规范行为的经验.(2)依从是内化的起点,不是终点,不能停滞,必须进一步提高接受水平.
依从接受的基本条件有四种,即:(1)群体的特性(包括群体的一致性、规模、内聚性与特长);(2)个体特性(包含文化背景差异、性别差异与个性差异等);(3)直接的外在压力(奖励);(4)间接的外在压力(f青境影响).
2.规范的认同.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认同,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认同,表现为思想上对规范及榜样的仰慕,符为上对规范及榜样的趋同及模仿.
规范的认同行为具有下列三个特点,即:…自觉性(行为发自对榜样的仰慕及趋同);(2)主动性(选择榜样的自主性);(3)稳定性(行为持久与广泛).
认同的作用有:(1)认同是外在行为要求转向内在行为需要的中间阶段,是品德结构中建立起规范行为的相应动机结构的开始.(2)规范的认同并不是规范接受的最高阶段,规范必要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体验有待加深,行为方式有待进一步巩固及习惯化.
认同接受的基本条件有三,即:(1)规范及榜样的认可及仰慕(必要性有所认识,消除意义与情感障碍);(2)榜样的选择(同主体的相似性,榜样的地位和身份,榜样的行为品质,榜样的行为后果);(3)模仿的发生C示范,观察与强化).
3.规范的信奉.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信奉,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信奉,表现为行为由规范价值的信念所驱动,行为结果能获得自我满足或自我奖励作用.
规范的信奉行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即:(1)高度的自觉性(自律);(2)高度的主动性(不需监督);(3)高度的坚定性(在不良的环境或诱因条件下,仍能按社会规范正确行事);(4)习惯化(符合规范的行为可以在无意识水平上自发地完成).
规范的信奉是规范接受的最高水平,规范内化的最后阶段,品德结构完全确立的终末阶段.这表现为建立了以信念为基础的强有力的动机系统,建立了习惯化的规范行为的执行系统.
(四)教育成效考评系统的优化
教育成效考评系统是探测内在的有关基础道德品质结构实际构建状态的工具.考评系统的优化必须以学生外显的规范行为为客观标志.考评工具要有可靠性.中小学基础道德品质考评系统的制订,要符合前述的中小学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基础道德品质的形成性测查需要,分别制订依从、认同和信奉的不同测查内容.考评的进行要符合适时性.考评结果要有促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