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穷而后工”的高一500字周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3 02:25:40

有关“穷而后工”的高一500字周记
有关“穷而后工”的高一500字周记

有关“穷而后工”的高一500字周记
除开物质层面的“穷”的理论分析,下面谈一谈精神层面的“穷困”的理解.有一些创作者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物质方面并未有任何影响,生活水平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经过一番变化,可谓由“穷”变“达”了.从精神方面而言,却没有任何的欢欣愉悦之情,多得是种种难以预料的难以言说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因为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以及自由性的消失或部分消失.独立的人格受到了外来势力的严重制约.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由于敌对双方或两大势力集团的激烈的竞争而改变了个人的国籍、身份、立场或者正常的身体状况.正始时期,社会继续往前发展,国力也日渐强于蜀吴二国.但这时的人们所生活的精神环境却很不自由,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自己思想的知识分子而言.人们在外力的强制下必须向某一方低头,放弃原有的立场或改变原来的态度.要想游离于制度之外谈何容易.这就是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不是因为内在的愿望而是因为外在强力的压制.生活在宽松环境下的人们是幸福的,他们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想,表现自己的个性.生活在这种时代的作家的创作相对地是自由奔放的、意气风发的.文学的风格也是明朗向上的、万紫千红的.比如盛唐时期.而正始时期的人们在两大势力集团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本身的生活已经改变了常态,这是一个整个时代的人的精神都处在“穷”的时期.精神上的“穷”导致了有特色的“工”的文学的产生.此期的文学人们评价是内敛的、朦胧的、隐晦的、曲折的.这是就整个时期来说的,而就作家个体而言,这类情况的典型代表是司马迁、蔡琰、庾信等.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可以说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司马迁的创作有三个有利条件:出身于一个史官家庭,青年时期三次大的漫游,遭李陵之祸.如果去掉第三个条件,他一定也能写出《史记》来,但是绝对写不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史记》.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惨受宫刑.出狱之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官位虽比太史令为高,但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23]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一直是愤愤难平,隐忍苟活,将满腔的郁愤浇注到这部史书中.《自卑与超越》中有这样一段话:“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书中还说,“奋力克服身体或外在环境困难的人,却造就了许多新的贡献和进步.奋斗使他们坚强,也使他们奋勇向前.”[24]正是因为这一次巨大的变故,使得他对于最高统治者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当时的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体悟,支持他生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是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他将自己的生活遭际,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自己的孤愤难言的情绪倾注到这部书中,这样《史记》就成了一部抒情之书.正因此鲁迅先生才称其为“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