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看世界-----------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8:27:09

开眼看世界-----------作文
开眼看世界-----------作文

开眼看世界-----------作文
有的近代史作品,称道“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总把林则徐、魏源并提,还有人干脆说魏源才真正开始“睁眼看世界”.  
那依据,来自魏源(1794-1857)本人透露的消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六月间,被皇帝下令发配伊犁充军的林则徐,赴戍途中在镇江会晤旧友魏源.据魏源《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二首之一自注,说林则徐将在广东两年多辑集的《四洲志》资料付给他,“属撰《海国图志》”.时过年余(1843年初)魏源的《海国图志》五十卷本成书,自叙虽也提及“一据”《四洲志》,却强调全书曾遍征中外史志及“近日夷国夷语”,乃新“作”,并特别声明,己作“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当然包括《四洲志》、《澳门月报》等林辑诸书—引者)?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其时上距道光帝批准丧权辱国的清英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仅四个月,满清朝野上下多半懵于“夷情”,有的大臣甚至不知英吉利为何物.如今突然冒出一部《海国图志》,作者自称“以西洋人谭西洋”,而且宣称握有“筹海三策”,无论针对英吉利的“攻夷”、“款夷”或“制夷”,都应对有方,怎不引人注目?又有几人去追究其主意与倒霉的林则徐的世界认知的联系?
  
于是,《海国图志》甫出就行时,“作”者魏源也放手大抄续出译著,在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两出增补本,篇幅增至六十卷到一百卷;他本人也名声大噪,乃至时过一个半世纪,竟在大陆近代史界跃居“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可谓匪夷所思.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襄助周予同先生编注《中国历史文选》,选注《海国图志》“筹海”二篇,已从书中发现魏源明征暗引林则徐著译,远不止《四洲志》,还有林则徐奏稿及其编译的《华事夷言》、《澳门月报》全稿.文革后我修订这部教材,对林、魏著述再研究,越来越感到魏源不老实.一个疑点,便是林则徐从未提及会见魏源“属撰《海国图志》”一事,而且林氏由这年到复出而去世凡十年,在遗存文献中竟无只字道及魏源其人其书,怎么回事?
  
这使我重新考察《海国图志》初刊五十卷本的成书过程,却吃惊地发现,魏源在“海夷就款江宁之月”,即清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九(1842年9月13日)之前,正忙于编写颂扬满清征服全国的《圣武记》.只是在道光帝准行江宁条约卖国各款的上谕传到南京之后,才将自称林则徐“属撰”的《海国图志》提上日程.他的行文如此神速,边写边刊,仅至同年十二月初三(1843年1月3日),五十卷本便在扬州问世,总共三个半月,就是说平均每两天便写成刻成一卷.
  
我曾指出,这以前魏源《书赵校水经注后》一文,指斥清四库馆采用的戴震校定的《水经注》,是剽窃赵一清校本,并不顾其友龚自珍的情面,直斥龚氏外祖父段玉裁替乃师辩护为贻误后学.他找到的旁证,便是赵一清曾修《畿辅水利志》一百六十卷,而戴震应直隶总督方观承要求,仅用半年便改编成八十卷,“知其必有底稿,非出戴一人之手;戴既据赵为蓝本,何以凡例中不一字及于原书,深没其文,若同创造?”删简并非剽袭,因此魏源据此控告戴震不德,难以服人.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控告恰好可用于自身.他既自认《海国图志》是林则徐“属撰”,因缘时会而暴得大名,却又竭力撇清其书其策与林则徐的关系.而他在鸦片战争期间的经历证明,他其实对于鸦片贸易史和清英冲突史均无所知,更从未系统研究过世界史地.在江宁条约签订不过四个月之后,突然现身为“洋务”历史与现状的专家,不是很奇怪吗?联系到他曾自承得到林则徐在广东辑译的全部材料,那末他的《海国图志》初刊本,成书如此神速,其书只可说是“述”,而“述”又埋没主名,要是指其剽窃,岂非属实?
  
经过多年的犹豫,我将积疑写成《魏源:尘梦醒否?》一文.我不想争辩“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究竟是林则徐呢,还是魏源?因为那原是伪命题,稍知中外文化交往历史的学者,无不嗤之以鼻.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个伪命题,居然在近史学界得到郑重讨论,而主流的号称权威或核心的历史刊物,居然对此谬说表示沉默乃至附和.
  
十八年前的那篇拙作(载拙撰《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页192-210),曾惹怒某位魏源研究专家,撰文对拙说痛加挞伐.但我还是以为,重读近代史,这是不得不重予考察的历史课题. 恩格斯说“义愤不能代替科学”.我至今仍盼得到来自“严肃的历史学”的驳斥.
通观中国史,谁先“开眼看世界”?这是个伪命题.假如承认历史上的中国人与外国人一样,并非见钱眼开,而是通过旅行、战争或贸易,不断认知域外世界,那就连《山海经》描述的海外东西南北四经,也不能说是先民的幻想.司马迁说张骞“凿空”,开拓的认知空间,固然没有超出中亚和南亚,但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由凯撒也在炫耀的丝绸服装,是否激发东西方互相认知的渴望乃至通使呢?至少有公元一世纪的汉使甘英跑到地中海东岸的史迹可证.
那以后,中国经历王朝更迭,不断出现南北分裂,但无论中原一统,或是列朝并立,通过陆上或海路的中外物质与精神的互动从未中绝,不是早为中外交通史反复证实么?
因而,我不敢苟同范著《中国近代史》上编的说法,即满清一统中国的过程已历二百年,对全球的历史,几无所知.直到林则徐跑到广东搜集澳门出版物并找人翻译,证明中国人从此“开眼看世界”.
范文澜魂归道山快四十年了,按照他在大跃进时代的“反潮流”言论,按照他在“文革”中间还给江青碰软钉子的操守,他是否在重新讨论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再会宣称谁是“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按照逻辑,应该不会.但逻辑终究不能代替历史,我们只好对他的失误表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