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 诗歌阅读鉴赏?1、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那些古诗的意思了,有时一首诗我只看得懂一两句,其他都是用猜的,正确率也是极低.怎么办?平时应该怎么训练呢(即做练习是应该注意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5:54:20
如何做好 诗歌阅读鉴赏?1、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那些古诗的意思了,有时一首诗我只看得懂一两句,其他都是用猜的,正确率也是极低.怎么办?平时应该怎么训练呢(即做练习是应该注意什
如何做好 诗歌阅读鉴赏?
1、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那些古诗的意思了,有时一首诗我只看得懂一两句,其他都是用猜的,正确率也是极低.怎么办?平时应该怎么训练呢(即做练习是应该注意什么)?
2、有时即使是看懂了,却又表达不出来,只能是一种感觉.导致答题时,文字的意思与自己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怎么办?
如何做好 诗歌阅读鉴赏?1、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那些古诗的意思了,有时一首诗我只看得懂一两句,其他都是用猜的,正确率也是极低.怎么办?平时应该怎么训练呢(即做练习是应该注意什
第一节 鉴赏诗歌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诗歌意象等.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包括诗人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也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对人物形象所倾注的感情,这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要领.要通过分析诗歌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节操及情感,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特征,感悟诗人的感情基调,从而对诗歌进行欣赏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汉乐府《陌上桑》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陌 上 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首诗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罗敷.诗一开始极力描写罗敷的服饰打扮,主要写罗敷的动人美貌;接着写罗敷严词拒绝使君的“无耻”要求;最后罗敷以夸赞自己的丈夫的形式压倒了使君.通过对诗中人物罗敷外貌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罗敷的性格特征和品德情操,即罗敷是一个美丽勤劳、勇敢机智、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农家女子形象.
有时候,诗人并没有专门描写一个人物形象,但是在全诗中却处处闪现着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即诗人自己的影子.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描写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眺望沧海壮丽景色,气象万千,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联想到日月东升西落,繁星闪烁的银河,就像是在洪波涌起的大海中运行、出没一样,生动地表现了祖国海疆的壮丽风光和诗人丰富的想象,气势豪迈雄浑.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
鉴赏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归纳人物的思想品质.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要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内容,从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人的形象和特征.
二、鉴赏诗歌意象: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古代诗歌,往往借助客观事物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这些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更重要的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也就是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而诗人借这些“景”,抒自己之“情”;咏这些“物”,言自己之“志”.这种“景”“物”就是“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以说,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时,捕捉、感受并理解诗歌中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我们请看下面的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前两句通过“古人”、“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等意象,点明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用“烟花三月”,借景抒情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后两句中描写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地”等意象,诗意深远,诗人在楼前久久伫立,表现了依依不舍的绵绵友情和深沉浓郁的惆怅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是运用意象的典范.前三句一连叠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用这一个个看似没有联系的客观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后两句中“夕阳”、“天涯”等意象,更进一步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断肠之苦.这些意象,都蕴含着无尽情思,韵味隽永.
鉴赏诗歌的意象,要抓住诗人描写、歌咏的景和物的特点去分析.因为这些景和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自然界的景和物,而是融合了诗人情感的景和物.要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看诗人借这些景抒怎样的情,托这些物言怎样的志,从而分析诗歌的意象,探知诗人的感情,鉴赏全诗.此外,还要透过诗句的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的含义.因为古代诗歌往往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我们要透过表层,挖掘其深刻的内涵,领悟诗作的主旨、真意.
第二节 鉴赏思想感情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最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几类,鉴赏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类别分析它的思想和感情.
一、鉴赏忧国忧民类诗歌:
古代诗人写了许多忧国忧民、感伤忧时的优秀诗作,其中有的是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有的是同情人民大众的疾苦,有的是反映离乱带来的痛苦,有的是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像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都是这类诗歌中的典范.鉴赏时,我们要结合诗人的思想状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细心品味,体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下面我们就品读两首这样的诗歌: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这首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风急天高,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回归,木叶凋落,江水奔腾,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在这四句渲染浓浓秋意的基础上,诗人水到渠成引出了后四句的叙事抒情——哀情:从纵(时间、“百年”)、横(空间、“万里”)两方面着手,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使人深深感到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脉搏;因久客则艰苦备尝,多病则潦倒日甚,所以白发频添,酒杯难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其中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示 儿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能够平定中原,光复失地,希望你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诗中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二、鉴赏建功报国类诗歌:
古代诗人中有许多人满怀壮志,希望有一番作为,或者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者有保家卫国的决心,或者有报国无门的悲伤,或者有山河沦丧的痛苦,或者有壮志难酬的悲叹,或者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或者有怀才不遇的苦闷……这些诗歌,大多慷慨激昂,催人奋进,流传千古!鉴赏时,我们要根据诗作的有关背景细细品味,领悟其精神情怀.例如: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上阙,作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下阙即景抒情,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连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也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堕泪惊心.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念亲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三、鉴赏思乡怀人类诗歌: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因而许多诗人都反映了这种思乡怀念的愁绪,这其中有的是表达思念亲友之情,有的是表达羁旅异乡的愁思,有的是表达边关戍守思乡之情,有的是表达闺中妇人的怀念之情.鉴赏时,我们要认真体验,根据诗作的具体内容分析它的思想感情.例如下面两首思乡怀人的诗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 每逢 ”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千古传诵.
逢 入 京 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的这首边塞诗,主要是表现他旅居边塞的寂寞.东望故乡,路程遥远,被怀念家乡的情绪所激动,两个袖口抖索地擦不干眼泪.恰巧路上遇到一个回京城的使者,就想托他带一封家信回去.可是随身没有纸笔,无法写信,只好托他带个口信回家,说自己身体健康,平安无恙.这首诗是平平直直的叙述,所叙述的事实深刻地表现了边塞征人的怀乡情绪,尽管是质朴的素描,也仍然能够通过浓郁的思乡之情感动读者.
四、鉴赏长亭送别类诗歌:
古代诗歌中,长亭送别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也缘于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和信息不畅通,人们的离别往往是前程渺茫,生死未卜,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长亭送别,也经常把它表现在诗歌中.送别类的诗歌中,有些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留念之情,有些表达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之情,有些则是坦陈心志的告白.无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都是诗人在送别时表达的一种深深情感,鉴赏时,我们要根据诗作的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生平和思想,欣赏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鉴赏两首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的一首送别的名作.从题目就可以明白,有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做某县少府,作者就写此诗送行.这首诗虽然是送别之作,但表现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离别的情感,不是凄苦感伤,而是非常爽朗豪壮;不是故意造作,而是写得真挚感人.诗的首联,从离别的地点说到就任的地点,景物写得异乎寻常的雄伟;颔联转入离别,表达彼此惜别的心情;颈联笔锋一转,以激扬奋励的笔调,写出了千古绝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心胸是何等的开阔、健朗!它把人们送别的情谊,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一扫离别时的惆怅和哀伤.尾联以劝慰友人作结,正面否定了世俗在分别时的儿女之态,用这样的意思用来总结全篇,明确有力,足以增强前面所表达的情感.作者以他的急于事功的心理,来勉励、支持、鼓舞他的朋友,指出分别不可免,也不是可悲的事.只要交谊长存,离别并不能把两个人隔开.全诗情感真挚,气象雄浑,含意深刻,感人至深.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在这样一种情境下,诗人要送朋友离别.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你到达洛阳后 ,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五、鉴赏生活杂感类诗歌:
古诗中除表达上述的思想感情外,还有一些表达生活杂感的诗歌,或寄情于山水的秀丽,或描写田园的悠闲,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表达借古讽今的情怀,或表现仕途失意的苦闷,或告慰平生的喜悦.鉴赏时,要根据具体的诗作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以下面两首诗为例进行鉴赏: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写 “故人”准备好“鸡黍”来邀“我”,我到了田家,所见的景物令人赏心悦目,感到这里清幽、淳朴,自成天地.在田家欢聚,把酒共话,好一派田园风光.临别之际,不待主人邀请,自动宣告重阳再来,表明诗人在“故人庄”摆脱了烦恼,得到了欢乐,找到了心灵归宿,因而留恋田家,皈依田家.全诗任意挥洒,浑然天成,似乎未加炉锤,却把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真深厚的朋友情谊融为一体,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首句“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全诗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样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其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而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诗人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最后,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