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阅读及答案 最好5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5:52:00
林清玄的阅读及答案 最好5篇
林清玄的阅读及答案 最好5篇
林清玄的阅读及答案 最好5篇
浴着光辉的母亲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入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入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林清玄《浴着光辉的母亲》)
1. 请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我”在公共汽车上的见闻.
2.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用那么崇敬的眼神看那位母亲?
3.“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请你说说这句话特别之处在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在文中找出来.
5.想一想过去的十几年你的妈妈对你所付出的无私的爱,能不能列举一件令你印象最深的?
答案:(1)一位母亲不断痛惜呵护弱智的儿子,乘客们都很崇敬她 (2)因为那位母亲无私地溶入爱里令他们非常感动 (3)比喻十分新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5)略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①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②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③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④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随着道路的颠簸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人所敲出来的.
⑤一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⑥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⑦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⑧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又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⑨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⑩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这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⑾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入夜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⑿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5.本文围绕“木鱼馄饨”展开故事情节,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回忆木鱼馄饨的过程 作者的感受
不识老人听木鱼 ①
② 失望
熟识老人悟木鱼 ③
16.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连用了两个“依旧”,第⑾段画线句连用了两个“还是”,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5分)
17.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⑿段中加点字“生活的美”的理解.(150字以内)(7分)
答案 共15分
15.答案示例:①神秘 ②初识老人问木鱼 ③美好(共3分.每空1分)
16. 答案示例:结构:两个“依旧”引出下文对木鱼馄饨的回忆;两个“还是”呼应回忆中见到老人的情景.内容:运用反复手法,两个“依旧”强调老人开朗风趣的性格没变;两个“还是”强调老人平朴、善良的品格没变;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美好心灵的赞美、深切怀念以及深深的敬重之情. (共5分.结构2分,内容3分)
17. 答案示例:“生活的美”,美在普通:木鱼仅仅是老人劳苦生活的工具,谋生的方式;美在善良:老人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体现了老人对入夜熟睡人的体贴与尊重,对迟睡者的理解与关怀,充满着人性的善良之美.美在勤劳:三十年不变的木鱼声,充满着勤劳之美. (共7分.观点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语言表达1分)
《佛鼓》
1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2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3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濛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4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5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
6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7然后钟声响了.
8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
9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10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
11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12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这时“维摩经”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13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
14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
15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细语,配着那鼓声.
(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第④段描写菩提树,并非只是一般的写景,它象征一种静默而坚强的精神,历经寒冬,守候春天,在沉默中孕育着新的生命.
B.本文描写女尼击鼓时,以她那“小小的身影”“细致的手掌”与佛鼓形成“不成比例”的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了作者此时心灵的震撼.
C.作者在文中多次出色地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比如用鸟低哑的叫声来衬托了出家人的身心清净,用极轻的醒板声衬托清晨的宁静.
D.作者虽然细致记述了听佛鼓的过程,赞美了佛鼓的丰富意蕴,但都是为了突出晨钟给自己留下的更深刻的印象和拂之不去的影响.
E.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晨景,听醒板,听钟声,听佛鼓,每次内容的转换都衔接自然,文章最后以燕子细语作结,意味深长.
18.结合具体文意,说说你对下列两句中加点的“雄辩”和“感觉”的理解.(6分)
①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
②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
19.本文题目为《佛鼓》,作者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静谧肃穆”的晨景图.请谈谈这样写的用意.(6分)
20.本文第13段画线的“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一句,写的是怎样一种
境界?请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自己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2分)
答案:17.C、D
【评分标准】: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全对得4分.选错不倒扣分.简析:C.“鸟低哑的叫声”衬托的是“清晨的宁静”,“极轻的醒板声”衬托“出家人的身心清净”.D.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佛鼓”. 18.(6分)答案示例:
“雄辩”,这里用拟人的笔法,突出了清晨的“凤凰花”明亮、艳丽、吵闹的张扬旺盛的生命力.
“感觉”,是指钟声净化了人的心灵,使人有了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评分标准】两个词的解释各占3分.意思符合即可,不必拘泥于具体字句.
19.(6分)答案示例:
①作者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在写“佛鼓”之前先描写了美丽的“晨景”;为下文写“佛鼓”蓄势.晨景以静谧为特征,突出佛寺环境优雅而安宁的宗教氛围,为下文描写“佛钟”“佛鼓”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以环境之美衬托佛寺之美,以清晨之静衬托钟鼓之动,从而突出了佛鼓丰富的内蕴.
【评分标准】:说出铺垫、衬托,2分.结合晨景静谧的特点分别作出简析,4分;意思符合即可,不必拘泥于具体字句.
20.(12分)答案示例:
(1)境界: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默境界,一种沉浸其中不必用语言表达而心灵已被感染(或有所领悟之类)的境界.
(2)我从中受到的启发是: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时,静静地沉浸其中感悟它的魅力甚至要比用言语表达出来更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作者在听完佛鼓的沉默中,心灵受到震撼,虽无法用语言表达却已沉浸其中,得到了深深的感悟.白居易欣赏琵琶女高超的演技,也是完全沉浸其中,那种沦落天涯之感、同病相怜之痛,就是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静寂中表现出来的.“沉默是金”,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用真情去感受,那么,高超的艺术也往往尽在不言中.
【评分标准】:⑴解释境界,2分.⑵概括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并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4分;联系其他文学作品(或生活体验)并作具体分析,4分.语言表达2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内容与文本一致且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于具体字句.
松 子 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20.按要求摘取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
答:
②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21. 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判断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平凡起来了.( )
B.松子虽小,但和“我们”一样,吸取了日月精华.( )
C.小松子有时也可以做“我们”情绪的大主宰.( )
D.在人心所动的那一刻,看见万物都是动的.( )
2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按字数限制填入方框中.(4分)
坦然地□□□□,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
23. 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作者阐发的这个人生道理是: .
24.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2分)
例句: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
仿句:
2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B.本文行文曲折有致,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句中的“它”指的是“身边的事物”.
E.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深奥人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很好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让人备受启迪.
20. ①“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②“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能胜出不同的意义.”
21.A. ×B. √C. √D×.
22.面对生活 小东西(小事物).
23.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的事物.
24.略,
25.A、C
有字数限制,5篇字数超标了,现这些吧,满意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