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欧亨利的小说 the furnished room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4:39:43

有谁知道欧亨利的小说 the furnished room读后感
有谁知道欧亨利的小说 the furnished room读后感

有谁知道欧亨利的小说 the furnished room读后感
the furnished room讲的是一个男子苦苦寻找自己所爱的人,五个月之后终于丧失希望,在一家旅馆放开煤气自杀,而一个星期以前,正是在那间房子里,他的爱人用同样的方式自杀了.
体会:可以说,这是一篇以嗅觉为核心构筑的小说,核心就在那片突然出现、百寻不见、又突然消失了的木樨香味.之所以选择气味作为线索,或许就因为气味的这种特性:即便你如此真切地嗅到了它,但只要不是目之所见、手之所触,它依然是一片飘渺的虚空,并没有一个实体,因此也无法被证实曾经存在过.就好像一个人投入这座大城市(指纽约),一颗沙粒投入这片无底的流沙,这阵香味投入带家具出现的房间中,也找寻不见、终于消失了.
作家试图用这个邋里邋遢、乱七八糟、污秽难辨的房间来映射那个大城市,所有的人似乎都已沦于堕落,污秽不堪而又冷酷无情.他对这间房间、房间里面的每一件物事、以及房间外面的环境,都作了摄像镜头式的详尽描绘,但真正使我们——也使人物,那个找寻者——进入他所预想的氛围,却是房间里陈腐霉臭的混杂气味.是的,其实气味也可以具有如此鲜明的形象,有质感的气味所描绘的形象,有时候比任何视觉、听觉或者触觉更加真切.(不由得我又要想起古龙小说《楚留香系列·血海飘香》里面关于黑暗山洞里不断变化的气味的神来之笔.)
沉重的、腐臭的气味塑造了象征着大城市的房间,与轻盈的、花香的气味形成鲜明对照.既然那个女孩子已经在这个大城市的某个地方失踪了,那么这阵木樨香味最后也在这个房间的某个角落里消失了.在找寻者从房东那里听到说,那个女孩子并没有住过这个房间——因此说明他试图在这个房间里找寻香味的来源,与他试图在这个大城市找寻那个女孩子一样,将会“一无所获”——之后,这个房间本身就成为了他枉然徒劳的一种象征.最后的希望破灭了,于是他自杀了.
当找寻者在小说开篇走进这个房间的时候,作者便已告诉我们,他已经徒劳无功地寻找了5个月.不仅在身体上疲惫不堪,而且在精神上萎靡颓唐.尽管如此,我们知道,他仍然抱有至少一线希望:他预付了一个星期的房钱,——他不是住进来寻死的;并且他仍然没有放弃寻找,还是把那个“挂在唇边曾一千次向人打听过的问题问了出来”.支撑他继续这漫长的、毫无希望的路途的,是他“曾深深爱过她”,因此到了后来,屡受失望的打击之后疲惫不堪的身体和精神渐渐趋于麻木,找寻则几乎变成了一种本能的惯性.因此,当他忽然之间在房间里嗅到了这阵木樨香味——她的味道时,他的内心才真正被激发出来.于是他发出那样的呼唤;于是我那样地热泪盈眶——或许也是因为在惯性中渐渐麻木的心被忽然唤起?
木樨香味的来源是否是真实的、亦或只是出自找寻者的幻觉,很重要么?其实并不.香味的来源可以被解释为那个女孩子“曾经居住在那里”——这是小说在出其不意的结尾中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知道了这个事实以后,这种解释就不难做出了,因为我们本来也就和找寻者一样,都在疑心她的存在、希冀她的存在.但我们也知道她是死了,“用煤气自杀”,——好吧,又是一种气味,或许是死亡的气味,它一定会掩盖掉她的香味,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又如何解释找寻者还能够嗅到这阵香味,并且“那样分明,那样浓郁,那样强烈,简直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来客”呢?和我一样充满着感伤情调的读者自会认为,对情人而言,这种微妙的沟通是完全可能的,况且他已经找寻了她那么久,因此把自己的全部心神都贯注在了她的身上.
然而他在这屋子里所要找寻的——也是我们在这篇小说里所要找寻的,实在并不是一个“来源”——一个原因、一个源头,而是顺着这条线索想要找到一点她的踪迹——一个结果、一个去处.倘若找寻者已经知悉那个女孩子的死亡,或者对于她的失踪死心塌地了,那么他寻找她曾经生活过的蛛丝马迹,以期能够从中获得一丝安慰,倒还是可能的;但很明显,他尚未放弃找到她的希望.他相信,“她离家出走之后,一定流落在这个沿海大城市的某个地方”,正如他感觉这阵香气是那么明确地存在于这间房间里.因此,在这个房间里找寻香味来源的过程,其实是他在这个大城市里找寻女孩子过程的一个重复、一个浓缩(最后,也正如现实中的找寻一样,一无所获).
作者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然,他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叙述的,比方说,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女孩子曾经在同一个房间里住过、并且已经用煤气自杀了,从而使我们由于早已预知了结局,从而对找寻者的命运抱有更为深切的反讽的同情.但作者选择把这个消息暂且按下不表,直到小说结尾处才突然转向,这个安排所造成的效果的确分外强烈.——有时候,与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同样重要的,是故事如何被讲述出来.借助这个安排,作者没有作出任何额外的评论,而我们就顺着他的讲述幻想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作是作者的幻想与读者的幻想的合谋,当作者借助某些巧妙的安排调动起读者的幻想、并由此获致某些特殊的效果时,读者也能在这种幻觉的合谋中获得他们那一份享受.
只是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是要有足够的人物——其性格、尤其是心理状态,和情节——尤其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作为铺垫的,如果没有这样的铺垫,结尾处的突转容易变成一个缺乏内在逻辑统一性的巧合,一个作者的小技巧,造成一些特别的效果——但不容易打动我们这些世故累累的读者的内心.现在,既然我已经在他两处呼唤时被击中落下眼泪,那么于结尾处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对一个残酷无情的大城市之揭示的最终完成了,而更是整个“找寻”过程的完成——在大城市中找到了女孩子的下落、在房间里找到了香味的来源(并以此证实找寻者对于她曾经存在的感觉).如此,这难道不是一个真正的结尾么?
每当我把一篇小说再读一遍,而依然忍不住泪盈满眶的时候,我总在想:在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曾经幻想过自己心中的那阵木樨香味?有多少人曾经孜孜不倦地追寻过它?又有多少人曾经于某一瞬间被莫名地触动,这种感觉是那样强烈、不容置疑,——她就在那里!于是那样大声地唤出心中的那个存在、对于这个存在的召唤作出过回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