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郑人逃暑》的阅读答案~~急啊啊啊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7:26:44
求《郑人逃暑》的阅读答案~~急啊啊啊啊~~~
求《郑人逃暑》的阅读答案~~急啊啊啊啊~~~
求《郑人逃暑》的阅读答案~~急啊啊啊啊~~~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1.⑴:移动 ⑵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1.⑴:移动 ⑵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原文]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②。及至暮反席
于树下③,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④。其阴逾去,而
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苻子》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①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
②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
③反——同“...
全部展开
[原文]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②。及至暮反席
于树下③,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④。其阴逾去,而
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苻子》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①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
②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
③反——同“返”。
④濡(rú)——沾湿。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荫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收起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从阴。及[6]至[7]暮[8],反[9]席[10]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11]阴,而患露[12]之濡[13]于身。其阴逾[14]去[15],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
编辑本段注释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ǐ):移动 4...
全部展开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从阴。及[6]至[7]暮[8],反[9]席[10]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11]阴,而患露[12]之濡[13]于身。其阴逾[14]去[15],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
编辑本段注释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ǐ):移动 4.衽(rèn):卧席 5.以:为了,目的是 6.及:等到 7.至:到 8.暮:黄昏 9.席:睡 10.于:在 11.从:跟从 12.露:露水 13.濡(rú):沾湿 14.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15.去:离开 16.患:苦于
编辑本段翻译
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短句翻译
1.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
2.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编辑本段短文寓意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三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编辑本段相关链接
收起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全部展开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1.⑴:移动 ⑵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收起
原文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从阴。及[6]至[7]暮[8],反[9]席[10]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11]阴,而患露[12]之濡[13]于身。其阴逾[14]去[15],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
编辑本段注释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
全部展开
原文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从阴。及[6]至[7]暮[8],反[9]席[10]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11]阴,而患露[12]之濡[13]于身。其阴逾[14]去[15],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
编辑本段注释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ǐ):移动 4.衽(rèn):卧席 5.以:为了,目的是 6.及:等到 7.至:到 8.暮:黄昏 9.席:睡 10.于:在 11.从:跟从 12.露:露水 13.濡(rú):沾湿 14.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15.去:离开 16.患:苦于
编辑本段翻译
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短句翻译
1.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 2.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编辑本段短文寓意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三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编辑本段相关链接
苻子: 谨案:道家祖黄老,盖三皇五帝之道也,变而为列御寇庄周,则杨朱之为我也,又变而房中术,而金丹,而符录,而斋醮,每降益下,而道家几乎熄矣。于是乎秦汉以来,未有著书象《道德经》者,其象《列子》《庄子》,仅有苻朗,苻朗者,秦苻坚之从兄子也,《隋唐志》《苻子》三十卷,宋不著录,《路史》征引,皆取诸类书,非有旧本流传。盖亡于唐末。余从类书写出八十一事,省并复重,得五十事,定著一卷,备道家之一种。就中有云:至人之道也如镜,有明有照,有引有致。又云:为道者日损而月章,为名者日章而月损。又云: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又云:木生烛,烛盛而木枯,石生金,金曜而石流,三复其言,具有名理,本传称老庄之流,非过许也。嘉庆丁丑岁秋九月九日,严可均谨叙。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会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扩展阅读:
1
《初中文言文》《盲子失坠》《阳光阅读文言文》《文言文启蒙读本》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