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性格特点是洒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4:50:47

菊性格特点是洒
菊性格特点是洒

菊性格特点是洒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亲睐.唐诗中有许多咏菊言志、歌菊抒怀的诗篇,品读这些浓情四溢、思想飞扬的诗篇,可以使我们对唐代诗人的人格理想和生命情怀有一个真切的了解.下面挑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诗篇分类赏析,以飨读者.
(一)、幽人高士之花.菊花,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尘外的潇洒风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二)、感时伤怀之花.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抒发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二句说自己身逢战乱登高无酒的凄情落寞,暗含对时局动荡,佳节不幸的不平不满.三四句写诗人怜花思乡,忧国忧民.长安故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血雨腥风之下,于断垣残壁之间,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凋零破败.触目惊心的秋菊特写,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情,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全诗怜悯菊花,感伤时世,离乱苦恨,揪人心痛.杜甫的《九日》也是对花发慨,思亲念乡,忧国忧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前四句说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也无心赏菊,故而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天真任性的话语折射出诗人生活的艰难困苦.五六句对比思乡.漂泊异地是残阳如血,黑猿哀啼,自己不免泪下沾裳;回想故园是霜天秋晚,白雁南来,令人倍感亲切.对比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思亲怀乡之感.最后两句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哀愁叹老,寄托漂零寥落之感.“干戈”点明诗人身逢战乱,流落天涯的悲苦处境.全诗悲病叹老,伤时忧国,抒离乱之苦,发愤慨之思.菊花,被染上了一层浓郁厚重的忧苦愁思,不赏心悦目,却可以惊心动魄!
(三)、坚贞高洁之花.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是,它傲霜抗寒,坚强不屈,它高洁幽雅,芳香四溢,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二句写爱菊,爱有多深?情有多浓?住宅周围,遍植菊花,秋风送爽,菊花灿烂,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不知不觉.“遍绕”“日斜”两个细节活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三、四句点明爱菊的原因: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这是菊的神韵,也是诗人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把菊等同于野生杂草而不屑一顾,一般人们则在九月初九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在鬓发之间,可见人们爱菊成风,对菊是尊敬有加.三、四两句也是运用对比,更集中、更有力地表现出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先描绘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再歌咏菊的品质,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不羡”加重语气,更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四)、战天斗地之花.唐代诗人林宽有诗“莫信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诗”,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这样一位解诗懂菊的人,他的两首咏菊诗作一扫菊花孤高绝俗之态,凸显菊花战天斗地、扭转乾坤的英雄伟力,读来壮浪雄奇,振奋人心.《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一、二两句极言菊花迎风盛放,顶霜抗寒,足见其颈健挺拔,不屈不挠之风骨.“蕊寒香冷”凸现菊花芳香四溢、幽冷袭人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鸣抱不平.三、四两句揭示菊花生长环境的寒冷和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神),就要改天换地,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浪漫的想象体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黄巢的另一首《菊花》则塑造了许多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英雄形象.“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首句直抒胸臆,表达热切、激越的期待之情.第二句以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对比,显示菊花盛开、独占风光的精神风貌,实则暗喻人民的力量强大无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个“杀”字给人以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力量感.百花消逝自然喻指封建势力土崩瓦解,嚣张不再.三、四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图景.丛丛菊花,遍布长安,阵阵香气,直冲云天,朵朵英姿,飒爽威武.这哪里是满城开放、灿烂辉煌的菊花,这分明是披坚执锐、精神抖擞的英雄战士!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浴血奋战、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一种昂扬奋发、志在必得的豪迈信心,而这,正是以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的精神力量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