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的成语的论文,要求1000字我说的是有关"三"的成语,不是三个字的成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1:45:57
三字的成语的论文,要求1000字我说的是有关"三"的成语,不是三个字的成语.
三字的成语的论文,要求1000字
我说的是有关"三"的成语,不是三个字的成语.
三字的成语的论文,要求1000字我说的是有关"三"的成语,不是三个字的成语.
我给你写了一篇,你看可以不?
三生万物
以前常看《三国演义》,感觉颇有意思,其中“三”字很多,从开头的“桃园三结义”、“三让徐州”到后来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国归晋”贯穿始终,是作者故意安排,还是巧合,并未深究.
随年龄增长,视野、思绪较以往宽泛不少,回想这件事,豁然开朗.
华夏文化繁衍至今,我个人认为,“三”在其中,地位无可替代.
从结构看,“一”字太简,“二”亦显单调,“三”字则合体适度,“四”之为“四”因再以此为之则太繁也.“一”者可持则为“十”,“二”者可持则为“工”,“三”者可持则为“王”,王较工、十,强何止百倍!
《说文》释三:“天地人之道”.《后汉书•袁绍传》:“三者,数之小终”.最为确切的注释则为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
一者,孤寂;两者,战和取舍;三者则不同,或战,或和,或联,或间故有人言:“春秋战国太乱,楚汉争雄尤简,唯三国好看!”
三者,数也,亦度也.还以刘备三顾茅庐为例.罗贯中以“三”为顾之数,大有深意:一显刘皇叔求贤若渴,两顾而未得,中夹云长、翼德不解、不耐之言,愈显备之忠厚、长者风范;二突诸葛神秘之感,孔明作为全书智谋第一人,出场自不可太简,最爱《蜀相》最后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玄德前两顾中德多人称赞,给读者欲罢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三顾而出”始助昭烈帝,让人痛快淋漓之感渐至.
古人重三.文有“鲁仲连辞让者三”、“卷我屋上三重茅”、“白发三千丈”;乐有“三叠阳关”、“朱弦三叹”、“余音三日”,修饰用“三足鼎立”、 “三阳开泰”;处世有:“狡兔三窟”、“ 三谏之义”……
今人亦重三.毛泽东推崇“第三世界”理论,江泽民讲究“三个代表”,拍电影叫《三枪拍案惊奇》……
三有好.“三过家门不入”形容公而忘私,“入木三分”比喻书法力道通透,“孟母三迁”说明贤母择邻教子,“三吐三握” 简言求贤若渴……
三亦有坏.“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众口铄金,“三天打鱼”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二桃三士”用心险恶、事半功倍……
小小一个三字,仔细一想,还真包含不少东西,举一反三,我们中华文化确是浩如烟海,我们如果想让人“识别三日刮目相看”,看来不“三省其身”是不行的.
自己查查贝
成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从字数上看,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但也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落水狗”,有五个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个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个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个字,十个字的甚至十个字以上的。成语言简意丰,使用得当,可...
全部展开
成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从字数上看,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但也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落水狗”,有五个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个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个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个字,十个字的甚至十个字以上的。成语言简意丰,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要准确使用成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成语的含义。
收起
上 CNKI 这个里面论文特别多 自己抄去~~~
三字成语:
闭门羹、莫须有、破天荒、想当然、鸟兽散、下马威、掉书袋、半瓶醋、刮地皮、耳边风、护身符、无底洞、眼中钉、恶作剧、敲门砖、安乐窝、温柔乡、捋虎须、口头禅、门外汉、摇钱树、聚宝盆、落汤鸡、座右铭、碰钉子、翘尾巴、拦路虎、出风头、钻空子、二百五...
全部展开
三字成语:
闭门羹、莫须有、破天荒、想当然、鸟兽散、下马威、掉书袋、半瓶醋、刮地皮、耳边风、护身符、无底洞、眼中钉、恶作剧、敲门砖、安乐窝、温柔乡、捋虎须、口头禅、门外汉、摇钱树、聚宝盆、落汤鸡、座右铭、碰钉子、翘尾巴、拦路虎、出风头、钻空子、二百五
收起
“拍马屁”与“下马威”的真实来历
“拍马屁”与“下马威”是人们常常使用的两个词汇,前者用于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后者则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威力。追根溯源,两者的真实来历颇耐人寻味。
先说“拍马屁”,该词最早出现在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十回:“还有朋友哚拍马屁鬼讨好,连忙搭俚买好仔家生送得去铺房间。”
“拍马屁”的来历说法...
全部展开
“拍马屁”与“下马威”的真实来历
“拍马屁”与“下马威”是人们常常使用的两个词汇,前者用于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后者则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威力。追根溯源,两者的真实来历颇耐人寻味。
先说“拍马屁”,该词最早出现在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十回:“还有朋友哚拍马屁鬼讨好,连忙搭俚买好仔家生送得去铺房间。”
“拍马屁”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
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
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
四是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五是认为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这是因为夸赞的话是不一样的,而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
此五种说法均说是“拍马屁”的由来。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建起了元大都,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汉文化中,“拍马屁”一词也就流传下来。
这五种说法那一种比较真实呢?张炜认为,一、三说法应该是后人杜撰出来的,第二种说法我们在古装剧中好像看到相似的动作,但拍一下马的屁股马就感到舒服,不知道这样的说法能否经得起推敲,有待进一步考证,联系现在“拍马屁”的意思,张炜认为第四和第五种说法与事实相近,应该是真实的,不知读者是否同意?
当然,还有一种幽默的说法是,从前,塞外有个财主,买到了一匹好吗,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就请自己三个女婿来喝酒。酒过三巡,财主从马厩里牵出宝马,让三个女婿作诗来赞美这匹骏马。三个女婿为了讨好老丈人的欢心,纷纷搜肠刮肚,寻觅佳句。不一会,大女婿走上前来朗声道:“水面置金针,丈人骑马到阴山。来去数白里,金针尚未沉。”财主听了连连称好。二女婿不急不忙,一字一句的念道:“火上放鹅毛,丈人骑马到余姚,来去数千里,鹅毛未被燎。”财主听罢大喜。这时候论到三女婿了,可三女婿天智愚钝,急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双手在宝马的屁股上只拍,宝马被拍得不耐烦了,放了个屁。三女婿灵机一动:“马儿放个屁,丈人骑马去会稽,来去数万里,屁门还未闭。”老财主听了哭笑不得。
马不耐烦了就放屁?张炜认为,这应该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笑话。
还真有人在“拍马屁”上大作学问,有一本书叫《马屁大观》,选注者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诸子、笔记小说等近百部古籍中选取关于“拍马屁”的材料数百则,集“拍马屁”之大成。
据说在日本东京,有两个年轻人把“拍马屁”变成了职业,以此谋生。而且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火,服务对象说:“虽然听几句恭维话要交钱,但我仍然很高兴。”
也有人把“拍马屁”当作一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际技巧,但你可要注意拍得恰到好处,小心“拍马屁拍在马腿上”,反而落下麻烦。
再说“下马威”吧,“下马威”语出《汉书·叙传》:“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班固在为祖先作传记时,记叙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时局混乱,而自请担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门大户“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就是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
古人常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加之“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
看来,“下马威”原先并不是第一次见面就给人出难题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以显示威风。后来随着词语的转变,“下马威”成了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的意思。如清代李渔《蜃中楼·抗姻》:“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而“拍马屁”最初也是对马的赞美或者对人的尊敬。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