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 文明社区的手抄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20:43:24
和谐社会 文明社区的手抄报
和谐社会 文明社区的手抄报
和谐社会 文明社区的手抄报
首先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知道: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其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正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再次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青少年儿童一代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今天的孩子从小就不是“一张白纸”,五颜六色印入脑中,环境影响或多或少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污染.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就整体情况看,确实存在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约束力越来越少.有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礼貌;在社会上不懂得称呼他人,甚至满口粗言,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等美德在相当数量的孩子们身上正在淡化.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虽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有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各种致命的弱点事先予以纠正.
第一,和谐社会是富裕社会,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贫穷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造反、起义、战乱和动荡,无不从贫困上引发,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古人讲“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因而也是社会相对和谐时期.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社会基本矛盾没有解决,但社会相对稳定,也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产阶级扩大,劳资关系改善,有实力通过二次分配扩大社会福利,缓和阶级矛盾.一些经济落后的非洲国家,则多年来社会动荡、战乱不巳.这些都说明,发展是硬道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要务.要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首先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就辽宁来说,我们就是要上下一心,把握机遇,加快一个中心、两大基地和三大产业建设,使辽宁尽快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第二,和谐社会是活力社会,即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证社会开放和公平竞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要富裕,人就得有活力.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只有充满活力的民族、国家和地区,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形成更新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意义十分深远.要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首先必须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坚决破除束缚人们创造活力的各种障碍,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进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各个领域焕发勃勃生机.二是要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竞争.逐步消除户籍、地域、身份二元结构双重标准等方面的制度性限制,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从而减少不满和对立情绪.要通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支持自主创业等,使具备相应能力的社会成员,得到相应的社会位置,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三是严禁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大力反腐倡廉,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第三,和谐社会是公平社会,即统筹兼顾各阶层利益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分配格局.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中国历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维定势.“等贵贱,均贫富”,虽然具有平均主义色彩,但它毕竟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的愿望和追求.当分配不公、收入差别日益扩大的时候,其对社会稳定的杀伤力随时可能喷发出来.不是说经济发展了,社会就一定和谐.一些拉美国家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由于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动荡不安,政权不稳.我国人均GDP正处于向新台阶迈进的“临界点”,正确处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是胜利渡过“临界点”的关键举措.一是要突出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必须把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持续就业、稳定就业.二是注重解决分配问题.要妥善协调先富和后富、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巨富和赤贫的利益关系,既要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群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又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低收人群体的收入水平.国家应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民增收.理顺行业收入差别,通过财税政策,调节各阶层收入,把贫富差距控制在适当、合理的范围之内,遏制两级分化.当前尤其要维护贫困弱势群众的利益,公共政策要向他们倾斜.三是重点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和农村低保,利用经济快速增长、财政状况良好、城乡人均收人提高的有利时机,尽快建立全民保障制度.解决贫困弱势群体能吃上饭但看不起病、能养活孩子但供不起学费的问题,避免绝对贫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但是公平是相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无差别的社会.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和谐社会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把握目标和过程的统一,又要把握长期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要从我国现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从能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加以推进.
第四,和谐社会是道德社会,即由共同的理想道德凝聚人心、指导行动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足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倡导仁爱孝悌、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生处世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抗洪抢险时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击非典时的“邻里相帮,守望相助”;就是印度洋发生海啸,举国上下也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当前社会多样化日趋发展,贫富差距拉大,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近两年,我省结合改善发展环境和“两风”建设,大力开展“城乡共建”、“文明社区”、打造“诚信辽宁”等活动,倡导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理解和关心,多为社会尽义务,为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和广泛参与.通过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人人平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建设,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第五,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即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
强民主与法治建设,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和谐既要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靠公平分配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要靠法律和制度提供管理保障.为此,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历史证明,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扩大民主,延伸权力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尽快建立健全规范的对话和协调机制,畅通社情民意渠道,让人民群众有说话诉苦之处,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切实保障其民主权利.当前,要特别注意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党管干部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二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三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大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积极培育各类社团、行业、中介等社会组织,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第六,和谐社会是太平社会,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安全感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
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们富裕了以后,就希望安全、安定.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安全方面,人类面临着诸多的严重威胁,比如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涝、干旱等,比如疾病和瘟疫,如非典、禽流感、流脑、艾滋病等,比如社会治安,如各种刑事犯罪;比如安全生产事故等.一些危及人类安全的灾难发生,往往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对此,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护,提倡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习惯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健全公共卫生医疗、防治体系,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危机管理体系,强化预警、防范、应变和处置能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本领,确保国家和人民免受或少受损失.
第七,和谐社会是自我调整和完善的社会,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昨天的和谐不等于今天的和谐,今天的和谐不等于永远的和谐.从事物发展规律看,“和谐”是有条件的,是渐进的过程;“和谐”也是相对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打破旧的和谐,建立新的和谐,永无止境.所以,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建立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体制.